- 碎片区块
- 自然造化的亓均写生山水画
-
-
外师造化,中的心源"是唐代画家张躁在画学中提出的不朽名言,一直流传至今。他概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这就是说,艺术来自于现实自然美,以自然为源泉。就要求画者在绘画之前,在反映这种以自然美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者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使客观的形神与画者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反映出画者主观情思再构建的烙印。张躁的一句话扼要地道破了艺术形象形式的全部要素,传诵至今,历久不衰。
生长在泰山脚下的亓均,是一位年轻而有发展潜力的山水画家,他对山水的理解从形象到意象,从国画到书法,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美的追求,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因此他创作的作品总
[详细...]
- 篆书书法家张景泰:崇古中破古
-
-
篆书古朴劲健、端正柔美。在追崇行草快意潇洒的现今,张景泰的篆书繁简大小、一任自然,在书法的世界中无疑开辟了一方返璞归真的古朴世界。
张景泰,1971年2月生于陕西周至,字悟真,斋号:博容斋,别署林泉草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高研班学员、陕西省书协会员、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周至县书协副主席。
拜师“痴学篆书”
在中国,“篆”有“圆转”之意,圆润流畅、秀美典雅、刚柔并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
[详细...]
- 于洋:师传的诤言
-
一九二三年,二十七岁的潘天寿在沪任教于上海美专,经老友诸闻韵的介绍,与年近八旬的吴昌硕相识。谈诗论画间,缶老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晚辈阿寿激赏不已,向来很少评价他人诗文书画的吴昌硕对于潘天寿画作以“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的篆书集联相评。一次,潘天寿画成了一幅自己较为满意的山水画,拿去给吴昌硕看,吴看后“仍旧只是说好”,但当晚写就一首长古“读阿寿山水障子”,次日早晨托诸闻韵交予潘天寿。诗中既有“久久气与木石斗,无挂碍处生阿寿。寿何状兮颀而长,年仅弱冠才斗量”的夸赞,更有末段“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坠深谷,寿乎寿乎愁尔独”的担忧与指点。
在距吴、潘那段伟大的忘年之交和师生之谊整整九十年后的今天,那个两代画坛宗师的“交接”时刻,连同那段诗意的诫语已成近代画史上的公案。潘天寿在回忆中这样评述缶翁的点拨,“诗里的
[详细...]
- 管郁达:往事——忆云南艺术家
-
最近做“出门与回家”的展览,我老是将薛滔、彭涛和柏涛搞混,认真拜读了薛滔写彭涛的文章,我终于理清了这其中枝节干系,知道柏涛即彭涛,也重新认识了薛滔的艺术和他的为人。还是十多年前,薛涛在昆明办了一个叫“羊来了”的展览,我和董重当晚要回贵阳,叶帅劝我们别走,多待一天看看。那个展览,薛涛既是艺术家,又是组织者,聚集了云南当代艺术七零、八零后的多数青年才俊,让人耳目一新,但却有种吃散伙饭的伤感气息,象是告别。
果然,展览一结束,好多艺术家纷纷离家出门,去了北京、上海。当时正值当代艺术淘金时代前夜,我拟移居云南。云南人是家乡宝,只要有囗饭吃,无论如何不愿挪窝。他们一走,创库遂成空房,我来昆明,连个喝酒的朋友都不好约了,思之沧然。再后来,不时有他们的消息传来,好的一面是说有些艺术家混得不错,发财了,不好的一面是混不下去了准备
[详细...]
- 何光锐:艺术天赋的“不足”与“有余”
-
“进步”,几乎是一个绝对的褒义词。小时候,经常听到别人对我们说“祝你学习进步!”,成人以后,我们经常送出这样的祝愿,至于自己是否还在进步,却似乎并不太关心。
从事艺术的人跟常人不同,他们大概总是希望并且努力在艺术上取得进步的。吴昌硕临石鼓文六十年,“一日有一日之境界”,齐白石的绘画大成于晚年,这些都是听起来十分励志的案例。
然而,艺术的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进步”往往会成为一件很难的事情, “盘旋不进”才是常态。古人常叹息曰:“长年未能寸进”。今天的传统书画家们也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五十岁左右是艺术生涯的一个“坎”,只有个别人能够继续突破和“进步”,大多数人则原地踏步甚至走下坡。
苏轼《记与君谟论书》云:“往年予尝戏谓君谟言,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船不离旧
[详细...]
- 徐延均山水画——山水之神韵凝聚笔端
-
-
山水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人与自然的深刻解读,是艺术哲学的体现。尤其当代山水画,更是一种自然的提升与升华,真切表达了艺术家的个性化差异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徐延均先生,作为当代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之一,对山水画这一艺术深刻的理解和展现,将山水的神韵凝聚于笔端,用自己的画笔成功刻画了大自然的神秘,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作画风格在画作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的崇山峻岭是徐延均先生的天然画本,徐延均先生以山清水秀营造了丘壑山水间雄浑大气却又灵秀之美为核心,展开了个人的技法和笔法。先生的作品充满艺术灵感和创作激情,作品中能感受到他对景观形象和
[详细...]
- 苍莽深处的人性光辉——王晓银彩墨艺术世界
-
-
站在王晓银的画作面前,有两种感觉总是挥之不去,一是苍凉,他笔下的大漠风情莽莽苍苍漫无极限,仿佛给观者胸中注入了一缕夹杂着细沙的风,令人心内喧闹尽去陡生苍凉;二是温暖,那些看似生机贫乏的画面深处总是倔强地存在着一种生机,那些悠慢的骆驼、憨直的牧人就是生机的源头,他们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光辉之下,显得温暖而生机勃勃,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一缕微小的温暖会油然而生并迅速延展壮大。
苍凉与温暖,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感觉构成了王晓银画作独特的艺术风格。长期以来,王晓银倾心于河西人土风情之中,并坚持以裕固族的生活现状作为创作源泉,用一支画笔让这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逐渐为人所知。我
[详细...]
- 潘炜的书法艺术鉴赏
-
-
潘炜原名潘大宝,1948年11月生于西安,大学文化。1987年,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书法三年。因十几门课程成绩优异,而被评为总校级优秀毕业生,后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高级班毕业。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高校妇女儿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西京大学特聘客座教授、香港国欧企业发展协会文化艺术总监、陕西长安书画艺术研究院副理事长、执行院长兼秘书长、《长安书画研究》副主编。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画展,其中获得伟人颂全国书画大赛金奖,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金奖,首届国学奖创作成果金奖,纪念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
[详细...]
- 读先行一步的画家马寒松先生
-
-
跳出小画 成就大家
画家马寒松的经历充满传奇。八十年代末,在出版社工作的他在完成了七十部连环画的创作之后,预见到连环画市场走势的局限而急流勇退,进入心仪已久的国画创作节段,在很多人还懵懵懂懂时,他已大步流星地将自己的绘画推向市场,他是天津最早进入书画市场的画家之一;他喜欢一个不靠资历,不靠位置,不靠职务的公平竞争环境,为了寻求新的发展,他选择了去闯美国。后来的几年里,他陆续在不少国家开画展,同时感受着不同民族的各种文化,这对于这个踌躇满志从事艺术的中国画家来说,无疑是打开眼界,纵览世界文化的极好机会,使他在后来专注于中国国创作时会有一个不同的高度。他知
[详细...]
- 张大千与荣宝斋
-
-
张大千去世不久,有关单位198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张大千作品展览,纪念这位为我国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大师。荣宝斋收藏的两件张大千巨幅手卷《华山云海》和《设色山水》被借去参展,成为整个展览会中最为人瞩目的佳绘。1994年荣宝斋“百年之庆”,分别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和韩国举办荣宝斋珍藏艺术品展览,也都展出了这两件作品。1999年为纪念全国政协成立50周年,在政协礼堂举办的“近代中国画名家”大型画展上,这两件作品再次成为最耀眼的展品。据悉,台湾和海外都不曾见过他的这类作品。这是迄今所知张大千价值最高的作品。
张大千 华山云海图
这两
[详细...]
- 齐白石的金石心迹
-
-
中国传统文人画家大多具有集诗文、书画、篆刻艺术于一体的技艺结构,白石老人就是这样一位诗书画印修养全面的艺术大家。他一生坚持治印不辍,以“三百石印富翁”自号,其实他的篆刻创作远不止这些。在篆刻艺术风格上齐白石“不知有汉”“胆敢独造”,突破明清文人篆刻的“书卷气”与“金石风”,形成了浑厚粗犷、潇洒苍劲、自然而又不失神韵的艺术风格。篆刻是艺术家的心画,印文是心迹的表白,齐白石的一生刻印时间长,数量多,他把不同时期的生活感受发而为书画也镂之于金石,把齐白石的三百石印排列开来就是一部与他的生活史并不完全相同的心灵史。这些印文是白石老人生活感悟的心语,充满感叹也富于智慧,记载了齐白石不同时期的思
[详细...]
- 白石老人辞典 ——关于一组旧照片的臆想
-
-
形容与气质
大凡评介白石老人,都以“布衣”、“雕花木匠”而起兴,这似乎是为描述其日后的大成做一个铺垫,这也仿佛旧时说话人口中的人物,大都是“出身微寒”便为后来的“加官进爵”与“发达富贵”留下一个突兀的悬念,也使得故事更加的动人与好听。其实,就老人的形容与气质而言,却不见得一点卑微与村俗之气。尤其是老人晚年,形容更见丰阔,白髯飘拂,双目炯炯,其气质更见从容与刚健。这一切从腕底间所流出的自然是与其心理颇类的东西。
人们常说,人是“从小看大的”,白石老人便如此。那些以“布衣”“村夫”来说白石的,不是附会就是缺少了灼见与真知。无论就其形容还
[详细...]
- 钧天星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星航钧窑艺术作品展
-
-
黄金有价钧无价。创烧于唐、兴盛于宋的钧窑瓷器,与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一同被奉为“宋代五大名窑”。钧瓷的魅力,可以概括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入窑前,一窑钧瓷皆胎釉素白,看起来并无二致;出窑时则七彩天光,每件器物皆披绫罗彩缎,器身因流釉与窑变而形成类似法国印象派油画的瑰丽画面,色泽浓艳绚丽而又神秘莫测,只可归于“天工开物”来解开玄机。
平盘·凤凰涅槃 规格:6×30
柴烧是瓷器淬火重生的禅定,也是钧瓷烧造工艺的点睛之笔,宋代钧窑采用柴烧工艺,即以油性松木为燃料,炉火微妙的温度变化,不仅造就了举世无双的神奇窑变,而且松木燃烧后的炭薪
[详细...]
- 季涛:盘点34件过亿拍品,体会市场的跌宕起伏
-
2014年12月2日,在北京保利的古代书画夜场上,一组四幅经《石渠宝笈》著录的乾隆皇帝御笔书法《白塔山记》以1.1615亿元成交,这成为了内地拍卖市场2014全年唯一的过亿拍品,也是2009年以来内地第34件过亿元的拍卖品。
《白塔山记》原本共五卷,包括《白塔山总记》、《塔山东面记》、《塔山西面记》、《塔山南面记》、《塔山北面记》。这次上拍的4卷是除了《塔山东面记》之外的其他4件。此作原存于永安寺,后散失与各地,如今4卷终于重新聚首出现于拍卖场实属难得。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做成此文,纪录了登上白塔山后所观4个方面的景色。在乾隆皇帝存世的墨迹中,这样成套的手卷极其稀少,《白塔山记》堪称乾隆书法作品的顶级精品,这样的价格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回想2013年,内地仅有一件拍卖品成交过
[详细...]
- 对抗还是游戏:新一代行为艺术家的赤裸叙事(下)
-
有的艺术品是时代的产物,与一个时代同时诞生,仿佛时代的胎记。有的艺术品是时代的饰物,依附在时代身上,仿佛一个时代的纹身。无论如何,艺术无法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
中国的行为艺术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这块带着伤痕、救赎、悲壮和仪式感的胎记与80年代充满理想主义和历史使命感的时代底色几乎浑然一体。三十年过去,理想主义早已褪色,崇高精神淹没在犬儒与拜金之中,所谓的历史使命也在泼皮的哄笑中退场——这块80年代的胎记在光阴中逐渐模糊。
当消费主义、娱乐至死和景观社会成为时代的主流,新时代如何把自身的镜像投射在行为艺术的观念上?85后和90后行为艺术家登场之后,他们的肉身又采取何种姿态面对这个时代:对抗、妥协还是游戏?
一、中国行为艺术的流变
二、
[详细...]
- 书到妙时书似画,画至臻处画亦书
-
-
山东莱芜市书法家刘汉民在潜心习书过程中,创研了一种书画结合的象形书法艺术,刘先生的象形字融书画于一体系全国独创。他所书写的象形书体,初看是画,但细瞧又是字,狂草之间,画中有书,书中有画,巧成情趣。
刘汉民的作品在“当代中华文化名家专题邮票首发式”上被印制成邮票发行。他的101.68米世界最长的象形字艺术长卷获得成功认证“扛旗世界纪录”。 论文《写出汉字象形美》,获国际优秀论文奖。
刘老先生的一幅象形字“马”: 愈看愈觉出神入化,马儿怀揣驰骋千里疆场的梦想,扬蹄奋进:酷似一幅很夸张的骏马图。再看又是一个写真的古写字“马”。灵动、鲜活,其
[详细...]
- 象形书法出神入化 此境界唯静心凝神
-
-
在钞票满天飞,富翁满屏晃,裸官处处有的今天,多少人迷茫了,但我却欣喜的收获了美好,那是一笔精神财富。
在数不清的网络视屏中我认识了一颗平静的心,一位慈爱有加、年过古稀依然静静地研究书法的老人,他就是1943年出生,号长勺居士,山东省莱芜市人,刘汉民。同时也认识了他的书法——象形书体。真是“书到妙时书似画,画至臻处画亦书”。 其作品笔法豪放、潇洒飘逸。章法布局、用墨,心平气和,大巧若拙,尽情尽兴,随意挥洒;远看朴实、厚重,遒劲,洒脱;近看儒雅、恬淡自然,飘逸灵动,嗅不出一丝一毫的功利、俗味儿。
在刘老先生的众多作品中“鸡”、“鹰”、“狗”
[详细...]
- 对抗还是游戏:新一代行为艺术家的赤裸叙事(上)
-
有的艺术品是时代的产物,与一个时代同时诞生,仿佛时代的胎记。有的艺术品是时代的饰物,依附在时代身上,仿佛一个时代的纹身。无论如何,艺术无法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
中国的行为艺术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这块带着伤痕、救赎、悲壮和仪式感的胎记与80年代充满理想主义和历史使命感的时代底色几乎浑然一体。三十年过去,理想主义早已褪色,崇高精神淹没在犬儒与拜金之中,所谓的历史使命也在泼皮的哄笑中退场——这块80年代的胎记在光阴中逐渐模糊。
当消费主义、娱乐至死和景观社会成为时代的主流,新时代如何把自身的镜像投射在行为艺术的观念上?85后和90后行为艺术家登场之后,他们的肉身又采取何种姿态面对这个时代:对抗、妥协还是游戏?
一、中国行为艺术的流变
如果
[详细...]
- 杨卫:友友的两个月亮
-
友友从不讳言她喜欢享乐主义,每次说起一些吃喝玩乐的事情,她都极为陶醉,像醉倒在桃花源中,忘记了醒来的路。享乐主义过去常被我们批判,其实没有什么不好。会享乐是人生的品味,尤其是没有钱还会享乐,那就不仅仅只是一种品味了,更是一种境界。多年以来,友友随杨炼流离天涯,辗转世界各地,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却能够自得其乐。这其中除了他们心怀伟大的文学理想,还有一种精神的享乐在支撑。其实,友友写小说,就是她享乐人生的一种方式;而她画画,则是一种精神的休息,抑或是一种生活的调剂。
说起友友画画,完全是无师自通。她既没有进过学院,接受正规的造型训练;也不曾拜师学艺,在风格上私学传承。而完全是凭借自己的艺术天赋与敏感,以及深厚的文学修养,自我生发而出。这种由内而出的洋溢,使得友友的绘画,少了许多程式化的束缚,而能够始终保持着纯朴与率真
[详细...]
- 齐建秋:今年秋拍不再《疯狂》
-
在目前的经济大气候下,不可能对艺术品市场有过高的奢望。翰海、嘉德、保利、匡时等国内大型综合性艺术品拍卖公司的秋拍已依次落下了帷幕,盘点艺术品和书画市场只能说今年秋拍还可以。
还可以,就是说以后人们应当对艺术品市场要保持一种新常态。这个市场不再疯狂,要有序的、规范的、按艺术品市场的规律运行。国内几家大拍卖公司秋拍亮相以后,除翰海秋拍成绩超过春拍,其它如嘉德、保利、匡时等与春拍比还有下降。
嘉德秋拍总成交额17.06亿元人民币,春拍成交额是22.5亿元;保利秋拍总成交额24.91亿元人民币,春拍成交额27.6亿元;匡时秋拍总成交额是13.45亿元人民币,春拍成交额是17.5亿元。也就是说这几家大拍卖公司的秋拍成绩都不如春拍,同时也不如2013年度的秋拍成绩,由于中国书画在艺术品拍卖中占有70
[详细...]
- 《画如是说》雅公心意山水:解读笔墨与心性
-
编者按:2014年12月7日,“画如是说——雅公心意山水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二层世纪大厅开幕。展览由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夏可君策划,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指导,乐山市商业银行、乐山市文联主办,雅昌艺术网、乐山日报社、峨眉当代艺术研究会承办。共展出艺术家雅公“心意山水”、“禅意峨眉”、“禅荷”、“云水青衣”四个系列近八十幅作品。同时,由夏可君主持的研讨会于下午2时召开,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中国美术馆策划研究部主任张晴、 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中国美术馆青年学者、批评家王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王端廷、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教授王春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乐山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任承家和乐山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嘉州画院副秘书长赵典强作为嘉宾出席研讨会,就雅公的心意山水解
[详细...]
- 刘墨:雅公以简化的用笔凸显他的心性
-
编者按:2014年12月7日,“画如是说——雅公心意山水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二层世纪大厅开幕。展览由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夏可君策划,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指导,乐山市商业银行、乐山市文联主办,雅昌艺术网、乐山日报社、峨眉当代艺术研究会承办。共展出艺术家雅公“心意山水”、“禅意峨眉”、“禅荷”、“云水青衣”四个系列近八十幅作品。同时,由夏可君主持的研讨会于下午2时召开,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中国美术馆策划研究部主任张晴、 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中国美术馆青年学者、批评家王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王端廷、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教授王春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乐山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任承家和乐山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嘉州画院副秘书长赵典强作为嘉宾出席研讨会,就雅公的心意山水解
[详细...]
- 王端廷:雅公的画面笔墨和艺术境界未来将更加纯熟
-
编者按:2014年12月7日,“画如是说——雅公心意山水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二层世纪大厅开幕。展览由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夏可君策划,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指导,乐山市商业银行、乐山市文联主办,雅昌艺术网、乐山日报社、峨眉当代艺术研究会承办。共展出艺术家雅公“心意山水”、“禅意峨眉”、“禅荷”、“云水青衣”四个系列近八十幅作品。同时,由夏可君主持的研讨会于下午2时召开,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中国美术馆策划研究部主任张晴、 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中国美术馆青年学者、批评家王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王端廷、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教授王春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乐山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任承家和乐山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嘉州画院副秘书长赵典强作为嘉宾出席研讨会,就雅公的心意山水
[详细...]
- 何桂彦:秀美、空灵是雅公作品中的重要特点
-
编者按:2014年12月7日,“画如是说——雅公心意山水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二层世纪大厅开幕。展览由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夏可君策划,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指导,乐山市商业银行、乐山市文联主办,雅昌艺术网、乐山日报社、峨眉当代艺术研究会承办。共展出艺术家雅公“心意山水”、“禅意峨眉”、“禅荷”、“云水青衣”四个系列近八十幅作品。同时,由夏可君主持的研讨会于下午2时召开,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中国美术馆策划研究部主任张晴、 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中国美术馆青年学者、批评家王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王端廷、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教授王春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乐山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任承家和乐山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嘉州画院副秘书长赵典强作为嘉宾出席研讨会,就雅公的心意山水解
[详细...]
- 王春辰:雅公的绘画追求空间和“中国意味”
-
编者按:2014年12月7日,“画如是说——雅公心意山水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二层世纪大厅开幕。展览由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夏可君策划,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指导,乐山市商业银行、乐山市文联主办,雅昌艺术网、乐山日报社、峨眉当代艺术研究会承办。共展出艺术家雅公“心意山水”、“禅意峨眉”、“禅荷”、“云水青衣”四个系列近八十幅作品。同时,由夏可君主持的研讨会于下午2时召开,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中国美术馆策划研究部主任张晴、 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中国美术馆青年学者、批评家王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王端廷、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教授王春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乐山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任承家和乐山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嘉州画院副秘书长赵典强作为嘉宾出席研讨会,就雅公的心意山水
[详细...]
- 张晴:雅公“心”和“意”与创作环境和心态相结合
-
编者按:2014年12月7日,“画如是说——雅公心意山水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二层世纪大厅开幕。展览由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夏可君策划,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指导,乐山市商业银行、乐山市文联主办,雅昌艺术网、乐山日报社、峨眉当代艺术研究会承办。共展出艺术家雅公“心意山水”、“禅意峨眉”、“禅荷”、“云水青衣”四个系列近八十幅作品。同时,由夏可君主持的研讨会于下午2时召开,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中国美术馆策划研究部主任张晴、 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中国美术馆青年学者、批评家王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王端廷、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教授王春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乐山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任承家和乐山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嘉州画院副秘书长赵典强作为嘉宾出席研讨会,就雅公的心意山水
[详细...]
- 夏可君:雅公“心意山水”中的自然观和文气
-
编者按:2014年12月7日,“画如是说——雅公心意山水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二层世纪大厅开幕。展览由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夏可君策划,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指导,乐山市商业银行、乐山市文联主办,雅昌艺术网、乐山日报社、峨眉当代艺术研究会承办。共展出艺术家雅公“心意山水”、“禅意峨眉”、“禅荷”、“云水青衣”四个系列近八十幅作品。同时,由夏可君主持的研讨会于下午2时召开,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中国美术馆策划研究部主任张晴、 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中国美术馆青年学者、批评家王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王端廷、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教授王春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乐山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任承家和乐山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嘉州画院副秘书长赵典强作为嘉宾出席研讨会,就雅公的心意山水
[详细...]
- 王萌:雅公以心为导向 找到创作出发点和方向
-
编者按:2014年12月7日,“画如是说——雅公心意山水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二层世纪大厅开幕。展览由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夏可君策划,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指导,乐山市商业银行、乐山市文联主办,雅昌艺术网、乐山日报社、峨眉当代艺术研究会承办。共展出艺术家雅公“心意山水”、“禅意峨眉”、“禅荷”、“云水青衣”四个系列近八十幅作品。同时,由夏可君主持的研讨会于下午2时召开,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中国美术馆策划研究部主任张晴、 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中国美术馆青年学者、批评家王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王端廷、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教授王春辰、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乐山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任承家和乐山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嘉州画院副秘书长赵典强作为嘉宾出席研讨会,就雅公的心意山水
[详细...]
- 朱万章:墨韵与意蕴——清初朱耷《八哥图》解读
-
朱耷(1626—1705)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与石涛、髡残、渐江并称“四僧”。他本为明宗室,明亡后一度为僧,后来又当道士,以书画自适,驰誉清代画坛。
朱耷有别号八大山人、雪个、纯汉、卧虎子等,以“八大山人”最为知著。他擅画水墨花卉、禽鸟,亦作山水,尤其以水墨写意花鸟著称。因其特殊身份,怀有故国情思的朱耷在政治上不与当局合作,在绘画上表现出鲜明的反正统倾向,张扬个性,独抒性情,以野逸画风在清初画坛与正统画派分庭抗礼,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 八哥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八哥图》便是朱耷画风的典型代表。该图为纸本墨笔,纵91.4厘米、横50厘米,款署“八大山人写”。虽然作者并无注明创作年代,但从画风及署款可看出,该画当为其六十九岁以后所写。六十九岁是
[详细...]
- 朱万章:梁元柱绘画浅说
-
梁元柱,字仲玉,又字森琅,广东顺德伦教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迁陕西道御史,因不愿迎合魏忠贤党羽,被削职还籍,归隐广州粤秀山,筑堂曰“偶然”。卒年四十八,著有《疏要》、《偶然堂集》等。
梁元柱《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广东顺德博物馆藏
梁元柱的绘画呈现出多种面貌。早岁秀丽淡雅,晚期苍劲浑厚。广东顺德博物馆藏有他早年作《森琅公少年自画小照》轴。此图纸本设色,纵57·5厘米、横47。画中人物右手倚桌,盘腿而坐,一书置于膝上,左侧白衣书童端立,神态逼肖。人物之衣折纹饰与仇英极为相似。花瓶、兰草、文房四宝及书桌均工笔画出,色调淡雅、明净,极富文人气息。诗堂有元柱族孙梁廷枏于咸丰七年(1857年)题记,言元柱“幼善丹青,先由工笔入界画,皆精,往往驾唐伯虎而上之······世独
[详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