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片区块
- 高秀圆润 冲淡清奇——郭慎之书画艺术品读
-
-
2012年,郭慎之由桂林赴京,入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导师书法工作室研修深造。时余供职其间,任学术助理,因是与慎之相识。慎之为人朴实真挚,学习勤奋刻苦,深受导师的喜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入学之前,慎之在书法艺术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功底非常扎实,但他不自满,按照导师的要求,重新从基本功做起,花大力气对王羲之《兰亭序》进行深入临摹,一点一划,一横一竖,再到结字、行气、章法,必达到神形毕似而后可。通过这样一个严格的训练过程,结合他自身的才情功力,他在书法艺术上一下子全面打开了,期间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赛中,连获佳绩,书名逐渐为世所重。宋代大儒朱熹以为治学譬如熬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以慢火温。对
[详细...]
- 以梅花精神写梅魂的人一一中国当代资深书画家曹雕先生印象
-
-
从左至右肖功省(湖南省衡阳县三中党支副书记)、王志伟(湖南省衡阳县美协主席)、曹雕(中国当代资深书画家)、饶利(湖南省衡阳县摄影师)涂卫红(湖南省衡阳县摄影师)
“画画就是画魂!画梅就是要画出梅花那宁折不弯的英雄气概,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和奋发向上的风骨梅魂。”这是中国当代资深书画家曹雕先生一贯倡导的画梅理念。
曹雕先生几十年笔耕不辍,特别是他爬山涉水,万里踏雪寻梅、赏梅、画梅,以梅花精神写梅魂,艺术上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画风。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型画展并频频获奖,不少媒体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和介绍。出版了个人画集,举办了个人画展。他的梅花佳作
[详细...]
- 泼墨性情逸 挥毫神采飞——浅谈张宗玉狂草书法艺术
-
-
当下的书法是对历史的折射,技法的传承与革新诠释了书艺风格的嬗变。与别的书体不同的是,狂草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它的实用价值。尽管狂草在演变的过程中,体现了个人风格的差异性,但总体而言,浪漫主义精神是狂草最本质的美学特征。狂草有独特的抒情方式,不仅要求书法家具有极高的操控笔墨技法的能力,还要求书法家在天性中具有诗人的气质,在不断向先贤学习的前提下脱略行迹,从而进入自由的个性化表现,故而书家常说:“狂草最难”。
可以说张宗玉的狂草包容了历代大师的精华,如草圣张芝、书圣王羲之,以及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徐渭、王铎等。尤其是在张旭的《古诗四贴》、怀素的《自叙帖》上
[详细...]
- 魏振选:用笔墨艺术描绘禅道的灵魂
-
-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财经频道讯(记者:许顺喜 摄影:郑光浦)他描绘的禅画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脱纯净,在脱尘境界的笔墨中体现了一种卓而不群的禅境风骨;他基于儒,染于禅,归于道,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一直在追求国画艺术的灵魂。他就是我国著名画家魏振选。
魏振选先生能够接受记者采访,还要感谢资深媒体人、早间传媒总编潘莉女士的推荐,从某种层面说她能对魏振选的画能够看得懂,能够从内心深处了解魏振选水墨画中表述的禅意之美。
“艺术家用艺术承载人文,用人文丰富艺术品,一个作品笔墨造型所表达出来的,一方面是一个画家对自然
[详细...]
- 苍润中的散逸•韩浪
-
-
韩浪,广东平远人,1955年生于粤北连州。1978年考入广东省工艺美术学校;1988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199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中国画;2003-2006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中国画高级访问学者;2004年入中国画研究院龙瑞工作室;2006年入中国画研究院龙瑞工作室课题研究组。2007年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山水画精英班。现任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佛山画院院长。
韩浪的画乃是深谐墨韵者,都是在“墨”的运用中取得的成功并无可非议地成为现代岭南传统型画家的典范。
韩浪的画受龙瑞影响极大。在龙瑞之外,韩浪力追黄宾虹,因而承传有序。
[详细...]
- 画家邹家亮画论
-
-
画论一:画只是给画家看的吗?
书画名作到底是给行内人看的,还是更需要让行外人也能得到美的享受?,或者说名作是应该能感受其美的人越少越好,还是越多越好呢?。在书画界几乎普遍认为好的书画作品只有专家才能感觉的到它的艺术魅力,才能决定它的价值,不需要顾及广大受众的看法。以此观点占据了整个画坛上层,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全国大展上,一些获奖的作品,或者近代和现代推出的一些名家大师的作品,别说圈外人感觉不到它的价值所在,就连我这个圈内人也很难感觉到,它到底有哪些地方有美的存在。我承认审美有个性的不同,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不同的经历,不
[详细...]
- 浑厚苍润 虚实相生 ——李冠德山水画艺术
-
-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景观的细致描绘,赋予大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诗歌的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人以更多的情感。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品味中国画的意境和气韵。
欣赏李冠德先生的山水画不难发现,所描绘对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性都流露着他对大自然以及人生情怀的感情表达。这种感情表达不仅仅体现了个人的艺术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也符合中国画讲的最多且又最难达到的境界。古人云,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李冠德的山水画达到了这样的审美意境。
[详细...]
- 张进新(抱山道人):草书之我见
-
-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汉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謂之草书。”简言之,草书是在文字文段抽象的符号基础上,进一步抽象的书法艺术。
草书以形体学大致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形体草书,是以楷为基础的草画表现;二是符号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看不懂的草书。形体草也即人们常说的行草,符号草则为狂草。能写好行草实为不易,能写好狂草则尤难。纵观中国书法史,写行草真正有成就的名家,也只有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人;而写狂草有成就的,则仅有张旭、怀素和毛泽
[详细...]
- 蓝田日暖玉生烟——白岩峰水墨画赏析
-
-
白岩峰的大写意作品,水墨淋漓,迹简意深,墨彩交融,洋溢着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气息和自我陶然,跌宕恣肆的主观情感. 一气呵成,心物相印,得千里神驰之妙。 万类皆是性灵.白岩峰笔下的花鸟和山水,不困囿于现实生活中琐碎的细节,缘起于他的灵魂里固有的连绵不绝的诗情画意,藉花与山水传情,即兴抒发,真切感人.画面首先传递给人们的是气势和气韵,气骨和气度.是一片爽风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的达观心境。
自古少年多才俊,白岩峰的眉宇言谈间,弥漫着一股清气,书卷气,一团任花开花落,宠辱不惊的淡定之气息.不经意间,便形成一个惠风和畅的气场.晚间明亮的灯光下,他坐
[详细...]
- 天风来雨 气象恢宏——李德哲三独观艺术解读
-
-
中国的绘画并不难于外在形式的继承,难在内在精神的贯注;并不难于守成不易的师承延续,而在于自我驾驭又不失却桀骜不驯的自我傲骨。我们回顾传统国画有序的史册篇章,不难阅读到颠峰与低谷。颠峰令人振奋,低谷令人扼腕!倘若细加追述起来可看到颠峰时代真是英雄辈出,而低谷时代则让人往往有世无英雄之叹。在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什么艺术品?这种艺术品首重的当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为此在当今的国画领域才显出了异彩纷呈的局面。不过,我以为纷纭的绘画世界犹如百花纷争的花园,必定以一种具有支柱精神的花为主调色彩,以一种氤氲香风为百花齐放的统领。无疑,能表现中华脊梁的恢宏气概应当作为首推!这就是当我注目到
[详细...]
- 张伯君工笔花鸟——百态千姿鸟语花香,三矾九染笔精墨妙
-
-
张伯君是画工笔花鸟的。就中国的工笔画而言,尤其是工笔花鸟,早在五代北宋时期就达到了高峰,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典范。但是,尽管北宋的画家们给今天的我们留下来许多的作品范本,但一切都如邹小山所说,花卉盛于北宋,而徐、黄未能立说,故其法不传。也就是说,徐熙黄筌并未留什么工笔秘籍给后世的画家们。好在大多数的画家都能够自临摹家专事粉本,即便是这样,也有很多问题困扰着当今的工笔花鸟画家,也困扰着张伯君。这个问题是临摹所带来的生气索然。
好在近几十年来,当代工笔花鸟画在技法层面的学术上提出了借古开今和纳洋兴中。借古开今,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追求古人的气息,这种气息也时常出现在张
[详细...]
- 杜钢梅山水画
-
-
钢梅毕业于中国美院,我给她上过课,对她了解的不多,但她学习的勤奋和才情的出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美院学习期间,临摹、写生、创作、书法,她涉及得很全面、很深入、很扎实。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其良好的悟性,使她对传统的认识,笔墨的表现有着扎实的基础和理解。尤其是山水,从宋元明清到现代,她都作了系统的选择,深入认真地研究和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因此她的起点很高。这一点,5年前在她的《梅心墨语》画展上已经提及,今天大家更可以从她的这本《适庐烟霞》的作品集子中去领会。
钢梅生长于钱塘南岸,钟灵毓秀的江南山水,滋养了这位充满灵性和才情的江南女子,灵
[详细...]
- 绚极归淡 澄澈明净-画坛伉俪王玉良 张桂徵印象
-
-
当代中国画坛,有许多画家伉俪,如谢稚柳与陈佩秋、刘凌沧与郭慕熙、刘力上与俞致贞、潘世勋与蒋采苹、马振声与朱理存、杨力舟与王迎春、赵国经与王美芳等,均声名显赫,驰誉中外,堪比古代赵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玉良、张桂徵夫妇亦是其中的翘楚。
我与王玉良、张桂徵夫妇相识二十余年,对二位的艺术成就深为折服。
王玉良先生擅雪景山水,而且独树一帜。他充分运用“线律”与“墨韵”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表里澄澈、莹洁明净的冰雪世界,令观者既赏心悦目,又洗心涤虑,精神为之一爽。
我最佩服的是玉良先生的水墨造像作品。我曾对朋友说:“王玉良先生的
[详细...]
- 浅论朱非书法艺术
-
-
就目前的艺术来看,现代人有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可以传统,可以现代,也可以很民间。在书法的领域里更是如此。书法一途,由于时代的开化,现代人对于书法的审美也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书法的学习更加自由,经典、民间、流行,只要乐意,大可以学习一个遍。但是,就书法家朱非而言,真正使他收益的,是取法于晋唐。尤其是欧体一脉,对朱非书法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
欧体书法极为俊美,清净。魏晋二王一途则偏重于挥洒逸趣。朱非的意义在于极大程度上保持欧体的结字有吸收了二王的野逸。最终使自己的书风面目定位在传统之中。朱非染指翰墨半个世纪有余,之所以能够潜心于传统,大抵深明书画乃是寂寞之道
[详细...]
- 窦世魁:寄情豪端写春秋
-
-
窦世魁,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号岩松斋主,1942年生于青岛。荣获中国文联百杰画家称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届东方艺术展唯一特邀画家。历任青岛市书画研究院院长、青岛美协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家》杂志顾问、《中国书画家》杂志社委、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名誉主席、中国翰青画院(香港)名誉院长等。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擅长中国画人物,兼攻山水、花鸟。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出国展览,赴欧洲巡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并多次获奖。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和国外收藏机构所收藏。
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应
[详细...]
- 王家训 — 胸中万象笔千华
-
-
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比较而言,艺术品投资市场蕴藏的机会或将更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优秀的国画作品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投资前景的艺术资产之一。而现当代国画家的作品价格相对适中,较为适合收藏与投资。
王家训是当代国画界卓有成就的人物画家,是中国新文人画的代表。他以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理念为宗旨,博采众长,在人物画领域刻苦磨练、勤奋笔耕,创作了大量充满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其艺术造诣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成为收藏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作品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国外首脑收藏,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
艺术家是通过艺术作品来说话的,王家训作品的收藏、投资
[详细...]
- 在继承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神采
-
-
陈师超,字乃冰、号石壑,1963年10月生,中国书协会员,山东书协理事。其作品先后入全国第七、八、九(获奖)届书法篆刻展、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千人千作提名展等。2009年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2012年荣获山东省书法事业突出贡献奖。
——从观念上求变。书法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观念和境界决定书法的品味。取法乎上是化古创新的根基,更新观念是化古创新的灵魂,而观念的更新又源于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维方式与欣赏流变的把握,源于自身眼界的开阔和境界的提高,源于对历代书论的理解以及如何对传统继承与创新的思考。基于此,我把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看成是一种文化担当;把书
[详细...]
- 读李博“花”里藏刀蕴深情
-
-
典型的李博的画,里面通常有一个或多个裸身的胖大小子,比如《麻将系列》。圆嘟嘟的脸,马桶盖儿般的短发,嘬着的小嘴儿,好不惹人怜爱。似乎还没到上学的年纪,但打着鲜艳的红领巾儿。仿佛并不是在玩捉迷藏的游戏,但蒙着眼睛。他/他们背后插着几面龙旗,一副朝朝暮暮都处于某种超我身份意识的亢奋之中。他们置身在麻将桌上,或是几个麻将作为符号点缀在画幅中。又用非常中国化的青花瓷色做主色调。图式与色彩花俏而又在完全的掌控中。
只要沉湎在这些意象符号中,定然能打开李博的隐喻盛宴,他在其中玩够了隐喻游戏。这些意象符号,不论其呈现的尺幅大/小、整体/局部,全然指向智力低幼化、视野封闭化、意
[详细...]
- 画家徐兆孜:品高艺精誉画坛
-
-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财经频道讯(记者:许顺喜 摄影:顾云平)徐兆孜,男,1964年出生山东省平度市,法号:龙潭居士,著名山水画家。他秉承传统技法,以学问涵养笔墨,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画坛。
徐兆孜父亲徐国华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自幼受父亲影响,从小就研习笔墨艺术。后拜张伏山为师,主攻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张伏山老师指导下,他的艺术技法迅速提高,所勾出的线条力透纸背,宛如刀刻,浑穆苍古,直入炉火纯青之境。
徐兆孜秉性率真磊落,人品国画追踪前贤,加之他勤奋好学,画风浑朴自然,绝少雕凿与烟火俗气,经历数十年砥砺锻炼,铸就自己独特的国画风格。业内人士称之俆兆孜
[详细...]
- 王福洲:漆彩流光的文化记忆——传统漆器髹饰文化初识
-
-
中国是漆树原生地、大漆的故乡,也是大漆髹饰工艺的发祥地。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漆器,曾经遍布先民生活的角角落落,以其千文万华的瑰丽,与丝绸、瓷器一样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名闻天下。漆艺,更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胶着融会,不但在中国的音乐、建筑、文学、宗教、绘画等领域留下了文明的记忆,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大红大黑的髹饰,引领中国审美趋向数千年,绵亘至今。深植于远古历史文脉的大漆文化,值得今人温习、承续。
漆道——文化集成
大漆,是漆树树皮中分泌的汁液,又名生漆、土漆、国漆,有“漆中
[详细...]
- 画坛女将慕晓玲
-
-
慕晓玲,女,一九六八年生,甘肃平凉人,毕业于庆阳师专美术系。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欧洲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平凉市女书画协会副主席。作品以工笔画为主。自1990年以来参加国展和省地展20多次,曾获得不同奖项。作品被欧洲8个国家华人华侨收藏和国内多地馆藏及书画爱好者收藏。
[详细...]
- 天人合一,物我同化
-
-
天人合一,物我同化——评颜国良山水画作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南楚潇湘,自屈原以来,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不衰的诗题与画材。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也造就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与画家。宋人黄彻曾评价唐代张说贬官湖南之后的作品为“得助于江山”,陆游更是深情称赞“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北宋大画家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山近水八幅谓之“潇湘八景图”,宋代著名书画家、诗人米芾观画后大动诗心,特挥毫作诗配画谓之“潇湘八景图诗”,宋宁宗皇帝读诗后竞丹笔御书八景组诗,传播中外古今。
湖南当代著名山水画家颜国良也得益于湖湘文化的熏染与滋养
[详细...]
- 汉画女张淑清的汉文化情结
-
-
我行在自己的路上,向着心中的方向。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崎岖不平,于我眼中,都是美不胜收的风光。——张淑清
我不是一个忙人,因为不需要朝九晚五地定时上下班;却也不是一个闲人,每天居然也排得很满很满,书店淘书,乐团排练,拜师访友,购物吃饭……最乐之事,就是我多年的藏品中又增加了新的汉画像石拓片。有人来访我的工作室,我总带着一种自豪与谦恭,指着满墙的拓片给客人一一评点。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位杂志社的编辑老师来访,看了我的收藏啧啧之余,便要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恭敬从命乃有了下面的文字。
一意孤行
[详细...]
- 画境即心境 写意即写情——浅析邵志杰的写意花鸟画
-
最初,花鸟画是以陪衬的角色,出现于各种画面之中的。到了唐代,花鸟画才成为独立的画科而充分发挥了其社会价值和审美作用。进入北宋,因皇家画院独钟“黄家富贵”之风,工笔花鸟画在此期间得到很大发展。直到北宋中叶,崔白、吴元瑜等创造了与黄家浓艳重彩大异其趣的“放笔墨以出胸意”的画风,才使宋初埋没多年的徐派“野逸”风格得以发扬光大。此后,工笔花鸟画便开始走向衰落。宋代文人画的标志是水墨梅竹成为独立的画科,其代表人物是文人画理论的倡导者苏轼、文同等。他们主张“不专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崇尚笔墨、形式的意趣,强调寓意抒情。而元“四家”之一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的说法,更是将花鸟画推向写意的航道。明清两代是中国写意画真正确立和大发展的时期。明代沈周的花鸟画强调笔精墨妙,擅用水墨淡色;徐渭推波助澜,用笔更为奔放淋漓,“不求形似,但求生韵
[详细...]
- 书法家邢秀
-
-
邢秀: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老教授协会副会长,河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巴彦淖尔市书协主席。多次参加海内外大型书画艺术展并获奖。作品、传略入编《二十世纪著名书画家》等百余部典籍。部分作品曾在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展出。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参加全国优秀书画作品联展,2001年赴法国参加由文化部组团的“巴黎--中国书画摄影艺术展”,2003年应日本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展出。同年,又随以沈鹏为团长的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赴韩国参加2003(汉城)国际书法名人大展。《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美术报》、《
[详细...]
- 陶洪君 清逸洒脱,游走于多极的书法家
-
-
(印象中国网 方咏琪)墨青纸白,落笔之处,或雄伟奇崛,或清幽秀美——观陶洪君的书法之美,在其气骨芳韵、一纸万象,仿佛让你触摸到另一个多彩世界。
“天赐气象”这幅作品貌似随手拈来,无意为之,更如清淡入骨,妙随心境。同一位书法家,不同的心境会产生不同的创作风格。书法形态产生的神韵,加入观赏者美学取向的投入,可以说妙不可言。陶洪君说:“书法不仅仅是技艺,更有技、艺、道三个层次,与建筑、绘画、音乐的审美一样,书法审美不仅有助发现自然界之美,还可以挖掘作者和赏析者心中之美,只有心中怀揣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才可感悟外界的曼妙之美,体会书法的雅之秀和拙之韵。”
[详细...]
- 浅议乔宇草书的书写性
-
-
“书写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中国艺术无不强调“书写性”的重要,可以说把握住了“书写性”就等于抓住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比如中国画的创作,特别是宋代文人画兴起以后,作画不叫“画”,更不叫“绘”,而称之为“写”,主张以书法的笔意和笔墨技巧写我胸中臆气,追求主观意蕴的表达;篆刻虽然带有很强的制作成分,但也非常强调“书写”的意味,追求以刀代笔直抒胸臆的本真挥洒,明代还提出了“写意”篆刻的理念。中国画和篆刻对于“书写性”的强调,其理论本源与技法依托都源自于书法,然而作为书法本根的“书写性”却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严重缺失了,走向泯灭心性地追求技巧的纯熟和平整工致的雕琢、修饰甚至
[详细...]
- 花鸟观心 禅意化境——记朱利群的写意花鸟
-
-
中国花鸟画作为一个传统绘画的重要画种,在其现代艺术发展中其独具的艺术审美价值,是其他画种所不能取代的。中国历史上许多画家寄情花鸟,这与对大自然的崇拜与亲和有关,也与画家的追求有关。
朱利群生于常州,长于常州,这片土地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山水的灵性滋养着他的成长,也正是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中,才使得他的绘画作品,不论是农家山水还是写意花鸟,都流露着对大自然无限的感恩与感悟。
朱利群以他独具个人特色的农家山水被大家熟知,少有人看到他的花鸟作品,殊不知,朱利群在绘画初期就是从花鸟画起步的。如今
[详细...]
- 一样追求 别样探索——韩墨彩墨花鸟画透析
-
-
刚刚逝去的20世纪,是中国画的体格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换的关键性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画的体格尽管也代有演化,变动不居,但这种演化和变动基本上都是在传统型的内部进行,从未冲出过农耕文化和闭关锁国所设置的文化语境。而当时序进入到20世纪以后,情况却为之一改,由于社会环境压力和绘画发展本体化逻辑的双重作用,此种变化便带有某种脱胎换骨的性质,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现代型的烙印。
一般说来,在这场旷日持久,至今仍风起云涌未见止息的转型潮流中,置身其间的画家们可分为乞灵外援与发掘内蕴两大营垒。前者多着眼于外部,企图借助异域文化的理念和方法来改造中国画的体格,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后者
[详细...]
- 书者王飞——“中坚力量”系列报道
-
-
毛笔,柔软与坚韧的平衡之物,中国人哲学精神的体现。书法,中国人文化性灵的外化表现,历朝历代的书者便是这性灵表现的承载者。王飞君,既是当代虔诚的书者。
自古拿毛笔的人,数不胜数,而真正的书者少之又少,如何理解书者的内涵?其实与笔墨纸砚四物并无关联,书法乃书者心相的外化,心相何为,书法面貌便如何。《祭侄文稿》的悲凉激愤,一字一句不是笔墨是血泪。所以作者的修为与情感才是书者的内涵与主导。
有人认为,书法脉络不断,中华文脉亦不敢断,如今看来未免给书者太沉重的文化枷锁,一个有责任感的书者自会带着历史的传承站在时代的印迹上书写,这不是文化传承的
[详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