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片区块
- “揭秘”李玉刚的墨迹人生
-
-
李玉刚,1972出生,祖籍山东青岛莱西,现在定居北京大学燕北园。字无欲,结业于清华大学,著名左笔书法家,中国左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电视台2015中国好品牌十大创新书法家,中国领导干部书画院山东分院院长,中国乡协艺术发展中心青岛创作基地主任,中国书画艺术家联合会青岛分会会长,中央电视台2016德艺双馨书法艺术家,中国影视艺人书画院院委,央视百姓春晚总监。
左笔书法艺术之路
李玉刚的幼年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著名书法家伯父家里度过,多年受北大文化的熏陶,受北京大学教授大伯的影响,拜访过中国书法泰斗欧阳中石,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王元军,荣宝
[详细...]
- 钟文评“与王羲之齐名大师”:久卧井底,唯我独尊,不知天外有天
-
-
我国自古潜心学问者无数,各类大师代代辈出,这类大师当然是后人封的,是受人仰慕和后学者顶礼膜拜的对象。不知何时起,却有许多人自封为“大师”,于是乎,又不知从何时起,“大师”便成了骂人的、讽刺人的词。
不管被封为大师还是自封为“大师”,都不是少数,唯独这个大师更为特别,特别之处在于不仅是“大师”、“泰斗”、“世界之最”等,穷其极致地把所有能形容自己“最高艺术水准”的词都赤裸裸的用上,更特别强调“与王羲之齐名”,并且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强调他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我排在第一位”、“我对人类的贡献大”等等。拿一句网络语言来讲就是“该回去吃药了”,内心真够强大了。
[详细...]
- 杨群峰:砚边日记之“气韵生动”
-
-
杨群峰,字鸿声,号逍遥子。泰山人,职业画家,现定居北京。
199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后师从刘大为导师,任惠中导师。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会员,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专职画家,中国人民大学任惠中工作室画家,清华美院人物画工作室助理导师。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展览并获奖。
2010年第三届“今日翰墨”全国书画邀请赛最高金奖。
2011年入选文化部“中华民族人物风情画展”,2011中国国家画院师生优秀作品展,山东省第十五届新人新作展优
[详细...]
- 陈胜祥抽象绘画:震撼人心的东方抽象之美
-
-
名家点评
陈胜祥的画,画面如水,如火,如天,如地,扑朔迷离,却又静谧祥和,如入道家的天人合一,超脱忘我的精神境界。
——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勤瀚
实力派画家陈胜祥的画面如:弦外之音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90高龄林筱之
陈胜祥的作品变幻莫测,他对色彩的敏感和色彩的搭配有着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在观察他的作品时,他的线条不停在脑海里穿梭,挥之不去。作品的层次、和意象感是他的最为高明之处,在似有似无中游离,在虚实中相应而生。
—
[详细...]
- 晁岱双—与道俱往 著手成春
-
-
晁岱双(1970.05—),男,山东嘉祥人,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一部研究馆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6年本科毕业于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2000年至2007年,入首都师范大学攻读中国书法文化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师从欧阳中石教授、刘守安教授。2009年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中国书画史论相关课题研究,合作导师为陈池瑜教授,2011年底调至中国国家博物馆。
主要从事馆藏法书与碑帖拓本的保管与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理论的教学、科研与书法创作。近几年来先后出版专著两
[详细...]
- 王世利—冲击视觉 勾摄魂魄
-
-
王世利,1998年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黄润华、张凭、姚治华、贾又福诸先生主修山水和画理画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民主建国会委员、人民大学画院特聘艺术教授、北京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理事、黄河绘画创作代表性人物。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和探索,采众家之长、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浑厚自然、洞达博大、既重笔墨、更重意境、诗情画意、气势磅礴、相得益彰。具有时代气息,别具特色的艺术风貌。他自创一格,始终不渝追求“抛开世风去追求真正艺术上的自我”。以山河为民族造像,他不仅是一位用浓墨重彩铸就大自然的杰出艺术家也是一位创造生命同祖国和人民命运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东方之子。
[详细...]
- 方国兴——作品欣赏
-
-
方国兴,1946年生,江西 南城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紫光阁画院院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成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成员,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顾问,国家文化部文化系统高级专家,七、八、九届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南昌市瓷板画行业协会副会长,台北故宫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从艺50余载,书法四体皆擅,国画以书法入画,且以书画融于瓷艺,三昧真火,熔书、画、瓷于一炉,风格独具,有“书画瓷三绝”之誉!
[详细...]
- 宋金高水墨艺术赏析
-
-
宋金高,男,1969年出生于山东省莒县,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莒县政协联谊会会员,青岛名家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青岛市书画艺术促进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家协会会员。其自幼酷爱美术。几年来,笔耕不辍,在师法传统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技艺日有所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展并获奖。
近年来其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均有作品发表。如06-09年《中国教工》第三期、第九期发表作品二幅;山东《支部生活》杂志07年第一期、09年第二期发表国画各一幅:07年5月《山东教育》第五期发表国画一幅:09年《中国书画报》第65期、《美术大观》第八期各发表国画一幅;07年10
[详细...]
- 定而能静,海不扬波-关于陈栋和他的艺术
-
-
“定而能静,海不扬波”。这是湘潭名寺“定海寺”大门前的一副冠联。每次看到陈栋的绘画,我脑子里都会联想到这副冠联。这不仅因为陈栋是湖南湘潭人,更是因为他的作品,传达了一种“一窗竹引清凉入”的清雅与淡定。
在今天的物质社会,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驱动力,创造了一个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类型。这个社会类型就像是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释放出了巨大的物质魔幻力,让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常常不能自已。当代艺术由此而生,它作为一种批评力量,为的就是揭示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将人类的精神探索往下延展。然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本身也是一个悖论,其结果并不是很乐观。正因为如此,
[详细...]
- 李皓:在巅峰与巅峰之间跨越
-
-
“书法不仅仅是艺,而是要用一辈子去研究的事业。”带着湘江的灵气,带着先贤的文气,带着胸中的志气,李皓生命的蜕变,巅峰的跨越,让湘江云梦充满柔情诗意,让皓月堂艺术馆宛如明月万丈般的绚丽,照耀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潮汐之上……
执着•生命的本真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潜移默化下,生命总会彰显出一份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如今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李皓文商一道,凭借着对书画艺术的痴迷和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随之流淌在每一横撇竖捺中,显得那样力量勃发。
在李皓的书法道路上,既要承认自己和认可自
[详细...]
- “居高声自远” —蔡超的绘画艺术
-
-
大漠驼铃-144㎝×144㎝-2014年
蔡超是中国画坛声名卓著的艺术大家,20世纪70年代即以《毛主席在农村调查》等红色题材的人物画在全国崭露头角,80年代以水墨人物画创作多次入选全国美术大展并荣膺多种奖项而名声日隆,90年代以工业题材创作蜚声画坛并奠定其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21世纪以在中国画领域全方位的探索和取得的不蜚成就而名声远播。今年广东美术馆将举办蔡超的大型个展,四月的某一天,他将所有参展作品亲自带到我工作室一一展开介绍,读着这批画于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唐诗名句“居高声自远”不时地闪现在我的脑海。
“居高声自远”出自唐
[详细...]
- 笔墨随心见精神 气韵生动意境新-刘一笑中国画评述
-
-
在三晋大地享有“优秀艺术家”之誉的著名书画家刘一笑,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用他的心血、笔墨和色彩创造着新的艺术形式、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新的审美空间。刘先生以书法、国画享有盛名,其书法以行书、隶书为主,银钩铁画,刚柔并济,自成一家;他的国画以山水、花鸟为主,走文人画的道路,不仅把书法用笔引入山水及花鸟画中,还十分注意诗、书、画、印的一体化。他的作品总是自然地流淌着一种音乐的韵律和诗一般的优美意境,洋溢着无尽的生活情趣,反映着自然生命的永恒与博大,令人耳目一新。可谓“笔墨随心见精神,气韵生动意境新”。
“书以达吾心,画以寄吾情”。刘先生的花鸟画集生活、素养、审美为一体,
[详细...]
- 刘文星:以色彩演绎人生 画莲荷写意情怀
-
-
刘文星,1962年出生于湖北蕲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职业画家,师从油画巨匠闫振铎先生,为闫振铎油画工作室重要成员。刘文星的作品以格调清新脱俗,色彩飘逸灵动著称,他对色彩的运用深受闫振铎先生的夸奖。刘文星以色彩抒发他对整个世界的感悟,用灵动的线条写意世间万物。刘文星的作品多为国内外名人、知名企业、艺术机构收藏,具有极高的艺术典藏后韵。刘文星尤喜画莲,观其《荷风水韵》系列作品,似乎画中百荷欲出,荷香沁脾。他将东方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手法将率真的极致韵味融入于西方的油彩中,将荷花的恬静温雅之美发挥到了极致,一种新颖的时代气息飘然而出。
宋代名士周敦颐曾做
[详细...]
- 印尼华人的细腻与坚持-“汉字之美”聂晖印尼诗书画印展、讲座暨古琴欣赏会见闻
-
-
印尼华人的细腻与坚持—“汉字之美”聂晖印尼诗书画印展、讲座暨古琴欣赏会见闻
以前提到印尼只想到两个字——排华,而今天我们要重新认识!
印尼人口居世界第四,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上个世纪在苏哈托当政的32年时间里,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制华人:不许办华校,私自教、学华文就是违法,要坐牢!公众场合不允许出现华文。华人不能从政……甚至发生大规模针对印尼华人的暴乱和一系列的屠杀……华人人生安全的极大问题,学习传承中国文化更十分艰难,以至断代!
苏哈托下台后,印尼政治逐渐回归,与中国恢复建交,2013年习总书记访问印尼,进一步促进两国
[详细...]
- 俏不争春春满楼——白岩峰水墨画意境
-
-
初次看白岩峰的画是在一次画展上,两株鸡冠花构图的《冠上加官》,没骨点染的花骨朵色彩丰富而不娇艳,似有一股氤氲馨香悠游回环,花茎不蔓不枝,绿叶葱郁,整个画面洋溢着厚重却不张扬的春意。尤其是顶上那株略呈紫红的鸡冠花,墨彩活泼交融,分明让人感觉到一种蓬勃于心的绚烂。
如果说《冠上加官》是初识白岩峰的激情奔放,那么,后来有缘与他深入交流后看到更多的瓶花系列与迎春花系列以及对现代绘画形式的各种探索尝试,让我看到一个痴迷于绘画的白岩峰更多厚积沉潜的斑斓与张力。
中国传统绘画尤重意境,然境由心生,这种意境源于佛家的境界说。汉末魏晋时期,儒、释、道三教交
[详细...]
- 禅家清气 不明觉厉——明觉水墨观后
-
-
记得第一次看明觉的画是通过朋友圈看他的一幅花鸟作品,鸟儿独立悬石,俯瞰劲松,若有所思。作品造境雄奇,巧妙布白,以简逸之构图,借鸟抒怀。其笔墨浓厚粗犷,内蕴刚劲而富枯湿焦润之变。其实不只是花鸟,明觉笔下的山水、人物皆有静悟天机的旷远之思。
明觉对墨韵的娴熟表达源于他对传统绘画文脉的长期研习积累,其画面气息有八大、徐渭的朴拙,贯休的古野,也有宾翁的沉雄旷达。一言以敝之,清气昂然。
素喜深居浅出的明觉,安贫乐道于一隅,以书画为伴,与古人论道,盖因其胸怀璞玉,心无旁骛,故笔笔见性。此中真意,欲辨忘言。
佛法是中国文化的根,
[详细...]
- 孙列:颖偕贤逸 厚滋笃远
-
-
孙列,表字法雨,别号齐生。1977年生于中国山东淄博,200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获美术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并担任北洋美术馆馆长。现任国际日中友好艺术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传统美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黾学书院副秘书长,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画、书法、传统美学史论得王学仲先生多年亲授,私淑梁楷、曾鲸、任颐、徐悲鸿、蒋兆和。作品《献瑞图》获国际书画艺术展特等奖,《无理想状态》获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美术作品展银奖,《群仙祝寿》获日本国武藏野市市长特等赏,《非
[详细...]
- 裂变,对于被异化的中国当代艺术的重新正名
-
-
“石膏像”展览开幕式嘉宾合影
中国当代艺术出现以来,既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视觉艺术领域的一个延伸,其自身也是改革开放在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曾经有人说,为什么美国或法国的当代艺术不会冠以“美国”、“法国”的特指,而中国当代艺术要以“中国”来特别标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条件和特殊环境。其一,中国当代艺术不是一个在艺术自身的完整线索中自然演变的结果,它是和中国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思想解放、文化开发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如果脱离了这样的一个大前提来孤立地谈论中
[详细...]
- 石膏像:作为一个文化象征和一次问题设定
-
-
策展人吴鸿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
1、 缘起:二十世纪初,早期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先行者们,在整体检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和引进了西方近现代的学院派教育体系,以图从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角度来参与中国近代的社会、文化“现代性”改造进程中。在美术教育以西方为样板的现代性改造实践中,作为标志性的是引进了在西方学院派美术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石膏像写生,从而,以石膏像写生为代表的静物写生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传统。作为现代美术教育体系象征的“石膏像”,在中国的流通路线和流传的范围,实际上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2、
[详细...]
- 品读刘勇良的书法艺术
-
-
与同龄人相比,刘勇良无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青年书画家,他一直在不停的学习和探索着他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并做着许多不同的尝试,北京的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的798,硫璃厂、宋庄无不留下他探寻学习的身影……
这位性格温和、耿直、勤奋好学的青年无论是书籍装帧设计;还是文学摄影书法他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从他的作品里我们不仅能看到西方现代派大师毕加索、米罗、凡高、康定斯基对他的影响,同样也能感受到他与中国传统水墨书画艺术,乃至民间艺术,甚至是远古文明之间那份割舍不断的情缘。
他在书法方面一直在寻根溯源,从殷商甲骨金文、汉隶魏晋碑刻中广泛汲取,又不断
[详细...]
- 刘勇良在宣纸上的彩墨新视觉
-
-
(本文作者张守涛:又名首涛,雅宝堂主人。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黄县后移居河北唐山。早年师从山水画大师胡佩衡先生,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现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书画院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荣誉理事、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是我国的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教育家。作品多能,尤以山水见长。代表作《漓江山水》在1994年日本书画院第55回纪念展获头等奖;《抬头见喜》在1997年国际水墨大展获金奖;《漓江秀色》在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和平与和谐艺术展作品获金奖。2012年,张守涛成为昭泰文化签约艺术家,同时加入中华艺术家云版权联盟。)
[详细...]
- 青年画家刘勇良的私人订制艺术
-
-
在青年书画家刘勇良的众多不同题材作品中,有一类作品特色非常鲜明,显得尤其突出,那就是他所独创的私人订制作品。这些多以人物的姓名、生肖属相和生辰时刻等为主要元素,通过巧妙构思、创意、精心绘制而成的作品融书法与绘画于一炉,不仅具有神秘的东方艺术气韵,而且色彩绚丽,装饰味十足,极具现代感。艺术品味之高雅,深受艺术收藏爱好者追捧。
刘勇良的这些画很有意思,当别人都在向西方油画吸取营养的时候,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说他最喜欢的还是中国的宣纸,书法、篆刻还有水墨,这才是我们最独到的东西,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它们走出去并发扬光大。其实从刘勇良的
[详细...]
- 东西方文化的探索者——记青年画家刘勇良
-
-
与同龄人相比,刘勇良无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青年画家,他在不停的学习和探索着他的绘画艺术,做着许多不同的尝试,每当遇到瓶颈画不下去的时候,他就停下来到处走走,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798,硫璃厂、宋庄无不留下他探寻学习的身影,除此之外他还不断向老艺术家们虚心求教。老师们喜欢也想帮助这位非常勤奋好学又爱探索的年轻人。 几年前有一次,刘勇良拿着一本用自己作品装订成的厚厚小册子向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著名造型艺术家、金台艺术馆馆长袁熙坤请教。袁馆长看了看,问他:“你成家了没有?”刘勇良腼腆地回答说:“没有。”袁老师同他开玩笑的说:“那这些画就是你的女朋友了!”袁熙坤馆长是个很直爽的人,他真
[详细...]
- 张清智—百米长卷漫谈
-
-
张清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华侨画院院长。他在青年时期就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画展,并得到了李可染、黄胄等大师的高度评价。1986年加入中国美协,几十年来先后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与讲学,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以山水、花鸟、人物各一个厅举办了大型个展。先后出版了《张清智山水画集》、《张清智花鸟画集》、《张清智人物画集》、《艺术量化论》、《张清智书法集》等十余部大型画册及艺术理论著作。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并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定理,出版有《新思想》、《新理论》、《世界和平统一论》、《世界去哪》、《人类社会的终极状态》等理论著作。
[详细...]
- 荷由心生 ——读韩志冰先生的水墨画 (文/杨小薇)
-
-
翻阅韩志冰先生的荷花作品,有种清清池水边凭栏四顾的感觉。但见那满池青翠,或傲然出尘,或顾盼着,如语如诉;或恣肆如瀑布式的倾泻于丽日朗照之下;或轻盈地飘摇在清风中,其墨叶,浓的蓊然沉郁,淡的洒然飘逸,浓浓淡淡间,纯粹得恍若天地鸿蒙,中锋粗壮而不涩滞,侧锋空灵而不枯扁,亭亭的荷茎和荷芰生机勃勃地滋长蔓延着,支撑着生命的绚烂绽放。粉黛出水.天生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草下游动的小鱼.掠过水面的蜻蜓.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
韩志冰先生笔下那如诗如歌的夜色荷塘,荷的绿绿叶脉,柔柔花蕊,在月光融融或夜色黯淡下静憩在一塘池水中,或浅声清唱,或低
[详细...]
- FLS艺术谈:无需多说(上)
-
打破秩序不一定是毁掉秩序,而是重置秩序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我们永远看不到我们自己哭泣的泪,只能看到对面镜子哭泣的自己,因为泪在脸上,我们在泪中,我们忽视了本质导致我们哭泣的原因,甚至他的符号眼泪,而注意到一张有表情的脸,只感觉有滑动的水泪,而没有深刻的领悟、观测它从何时流出、为何流出,这是生理的悲哀、情绪的悲哀、艺术的产出亦如同这一样的悲哀。
如果说一个物体的阴影或者说投影已经不再反映这个物体本身。而是另一种形态的存在方式,述说另一种不同的视觉体验,那将意味着什么,我好想找到答案。如果一个瓶子投下影子还是反应这个瓶子那二者是统一的,其实还是在说明这一个事物。在视觉的刺激上和心灵的反映上毫无意义,然而投影的形状和变化已不再续约物体的诉说和强调,那二者的关系就好像有点意义的开始了。
[详细...]
- 邓之元:浅谈毛体书法在生活实践中的意义
-
-
时下,毛体书法发展的形式已经是席卷全国,势不可挡。研习和发扬毛泽东书法艺术在中国形成了一股强劲的风。广大群众热爱毛主席,崇尚毛体书法。在对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和创作过程中,通过主席的一幅幅诗词和书法作品,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一幅幅历史画面,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和激励。这种从书法学习中产生的凝聚力和精神力量,能够使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建设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毛体书法是励志书法,值得有志之士学习和研究,值得大力宣传和推广。在这里我谈谈毛体书法在生活
[详细...]
- 透网鳞——雷刚书画作品赏析
-
-
画家雷刚一度痴迷使用网纹塑造水墨形象。他的巨幅作品远看,山石、树木、云水、建筑等组成的风景,境界大气恢宏;近看,经纬分明,密密麻麻,全部由网状的线条组成,所有的形象似乎都被包裏在网中,视觉效果非常独特奇妙。
这颇有寓意。
人认识亊物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认识之初,如在网中蒙昧不得其解。透网后,认识就进了一步,接着会感觉到又被更大的一层网网住,深入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的透网的过程。佛家学问中有“所知障”的提法,具体表现是“我执”。佛学的说法很深奥,但从字面上也不难理解其中的意思:人的认识“所知”是有限的,如果固执所知,所知就成了全面、本质的认识亊
[详细...]
- 质朴的 自然的——读陈师超的书法
-
-
第一次到新泰市,就见到了陈师超先生的书法作品,后来又几次读到,渐渐有深印象。从直观上感觉是挺自然的,也挺质朴的。现在希望把字写到这样状态的毕竟还是不多。行草书家所展示的作品品相还是趋于华美流丽的,许多学习王羲之书法者都行走在美观的轨迹上,就我对魏晋书风的理解,不至于如此新、如此俏,写着写着就浮薄了,应该是有一些章草遗韵的,譬如多一些拙朴、厚实的成分,而不至于如此风花。是时尚使然,把行草书写得华美了。宋人王禹偁曾批评“乘笔多艳冶”,意即只注意外在之相。清人吴景旭也认为:“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因为书法不是只从外表满足人的视觉的,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能否经得起咀
[详细...]
- 高秀圆润 冲淡清奇——郭慎之书画艺术品读
-
-
2012年,郭慎之由桂林赴京,入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导师书法工作室研修深造。时余供职其间,任学术助理,因是与慎之相识。慎之为人朴实真挚,学习勤奋刻苦,深受导师的喜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入学之前,慎之在书法艺术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功底非常扎实,但他不自满,按照导师的要求,重新从基本功做起,花大力气对王羲之《兰亭序》进行深入临摹,一点一划,一横一竖,再到结字、行气、章法,必达到神形毕似而后可。通过这样一个严格的训练过程,结合他自身的才情功力,他在书法艺术上一下子全面打开了,期间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赛中,连获佳绩,书名逐渐为世所重。宋代大儒朱熹以为治学譬如熬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以慢火温。对
[详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