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画风与新生代
-
导读:古典画风与新生代油画的发展
古典画风
1983年,当时还是中央美院一名普通教员的靳尚谊在中央美院陈列馆展出了他的一幅新作——《塔吉克新娘》,画面上柔和典雅的色调、细腻精致的笔触和画中人秀美清纯的神情融为一体,仿佛把人们带入到一个静穆而单纯的审美意境之中。当80年代中期的中国画坛正在躁动着新潮美术的巨变之时,《塔吉克新娘》却象预示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为中国现代油画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也标志着一个以古典画风为特色的新的艺术流派的形成。
油画作为外来画种引进中国始于清代,盛于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其材料、技法及造型观念当然也来自西方,但是在本世纪上半叶油画观念进入中国的时候,正是西方现代主义方兴未艾之时,从欧洲留学回来的中国美术学子一方面带回了欧洲学院派的传统
[详细...]
- 风景画
-
导读: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有时在其中也添画一些人物和动物作为点景。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实际上也是风景画,
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有时在其中也添画一些人物和动物作为点景。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实际上也是风景画,
但不使用风景画这一概念。风景画一词约20世纪传入中国,在中国仅使用于从西方传入的画种,如油画、水彩
画等。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风景最早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以后才逐步发展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14世纪前
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
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从15世纪起,风景从
作为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而成为独立画科。在德国画家A.丢勒的水彩画和A.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出现
[详细...]
- 俄罗斯人的油画情结
-
导读:俄罗斯人对油画总是情有独钟。在俄罗斯,不仅美术馆,就是在众多的博物馆里,无不荟萃着历代油画名作,有的还成为镇馆之宝。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俄罗斯人对油画总是情有独钟。在俄罗斯,不仅美术馆,就是在众多的博物馆里,无不荟萃着历代油画名作,有的还成为镇馆之宝。坐落在圣彼得堡的冬宫,曾是俄沙皇的宫殿,现为著名的博物馆。我在那儿欣赏过俄罗斯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油画佳作。18、19世纪的俄罗斯油画,其意境似乎都有一股淡淡的忧伤情调。
至于油画交易,不只在画店或古玩市场,即使在民间贸易市场也有较为广泛的油画交易。十多年前,我在莫斯科郊区一个贸易市场考察,一幅13×9厘米的普通油画,最低售价相当于那个时候莫斯科一般工薪人员平均月薪的10%~15%。购买者多为平民百姓。
俄罗斯人普遍热衷于油画
[详细...]
- 材料装饰画
-
导读:装饰画的创作虽是可以借鉴的,但却只能从别人的作品中获得某种启迪
装饰画的创作虽是可以借鉴的,但却只能从别人的作品中获得某种启迪,然后发挥自己的联想本领,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去觅寻素材。例如当你看这幅怒发冲冠的男子形象时,你可否用相近联想、创作一幅发怒的老翁?你可否用对比联想重新构出一幅喜笑颜开的喜剧人物?你可否用关系联想创作一幅美丽的少妇?你可否用逆向联想,用火柴梗拼出一个儿童的形象?尽管造型不准,许多地方不能尽如人意,但那毕竟是自己的创造,是极为可贵的。艺术贵在创造,只有创造才会使作品富有生命力,无生命力的玩意儿终究难以进入艺术殿堂。尤其是正在学习的儿童要养成这种观念。凡事图新,凡作求创,长大了,才会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时代企盼着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去为有待开拓的人类文明贡献力量。
[详细...]
- 欧洲史前美术
-
欧洲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的总称。
迄今所知,欧洲最早的美术作品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前段,距今约2.5~3万年前,即地球处在玉木冰河期。这种旧石器时代的美术,约在公元前1万年随着冰河期的结束而消失。中石器时代美术的类型有所增加,随着各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各自独立发展的美术传统,不同程度地演化为新石器时代的美术。
它们表现的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写实而生动。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如拉斯科洞窟的动物形象气势雄壮,富有动感,充满粗犷的原始气息和野性的生命力。而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这幅《受伤的野牛》,刻画了野牛在受伤之后的蜷缩、挣扎,准确有力地表现了动物的结构和动态。
旧石器时代美术 旧
[详细...]
- 中世纪艺术
-
一般指5~15世纪之间的西方美术,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早期基督教美术有时也被归入中世纪美术。这些丰富多彩的美术构成了欧洲美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中世纪美术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它改变了希腊美术、罗马美术的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的表现。总的说来,中世纪美术属于基督教美术。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这种艺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为此,它往往以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等多种手法来达到强烈表现的目的。在这一总的特征下,中世纪美术各种风格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拜占庭美术以其东方式的装饰性和抽象性与欧洲艺术分立而自成体系,并在约1000年的发展中始终保
[详细...]
- 我们真的可以通过音像教材学习素描吗?
-
一些同学总是问我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在画室里还是跟着老师的录像学习,哪一个更好?作为一个在培训中心任教多年的老师我深深地了解到在教室环境里所带来的局限。首先,时间的限制。你整个学习过程一定会被分成几十个小时的课时,中间一旦一个课时因为某些原因错过,你不可能再找老师给你补这堂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一个课程的内容可能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学习才能够掌握,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参加几次培训。不过除非你是专业艺术系的学生,否则很少有时间和条件在教室里重复学习。对于所有的充满激情的艺术和绘画爱好者来说,都希望通过接受正确的、高水平的指导,让自己的水平迅速的,不走弯路的提高,但对于边远的城镇或小城市并没有非常权威优秀的老师进行指导,这样视频光盘教学就显示出了它的功能。无论你是在乡村,城市,边疆,甚至国外,只要你有了我们这套权威的教材,你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
[详细...]
- 常用的素描工具又有哪些?
-
素描的工具种类很多,如石笔、炭笔、铁笔、粉笔、毛笔、铅笔和钢笔等;也有用钻子和金钢石作画的。工具的不同关系着素描的性质和构图,工具也能影响画家的情绪和技巧。工具的选用取决于画家所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一般认为,干笔适宜作清晰的线条,水笔宜于表现平面;精美的笔触可用毛笔挥洒,而广阔的田野则可用铅笔或粉笔去勾勒。炭笔是两者都可兼用的。以作品尺寸而言,大幅素描作品适宜用木炭来画,对于轮廓、照应等可经长久的时间细细研究、分析。至于铅笔适合较小尺寸,很少大张的铅笔画,而钢笔画则更小了,往往在插画上用得较多。素描的单色表达使工具变得十分随意,而且常常可以综合使用几种工具造成多种画面效果,所以是一个极广阔的天地。 (1)铅笔 铅笔是最简单而方便的工具,初学者素描常从铅笔开始,主要原因是铅笔在用线造型中可以十分精确而肯定,能较随意地修改,又能较为深入细致地刻划
[详细...]
- 探索雕塑的形态语言
-
依照词典的解释,“形态”即谓“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形态学是“研究物体外部形状、内部构造及其变化的科学”,与其联用的“语言”一词为“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方式或动作”。据此,雕塑形态语言可以理解为:雕塑家经过综合考虑,采用某些加工手法,作用于具体材料,创造出蕴涵一定含义的实在形体,雕塑形态语言是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处理方式。
雕塑形态语言是艺术家围绕作品内容与形式进行思维与行动的结果,包含内容选择、材料选择、形式表现、功能运用等。涉及到雕塑家所处时空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渗透着人的特定思维,这种思想贯穿于创作的方方面面,形成独具风格的艺术作品。
1雕塑的内容选择
世间物象千千万万、数不胜数,
[详细...]
- 强化雕塑教学的设计观念
-
雕塑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东西方都产生了无数不朽的名作。长久以来,用具像手法创作的样式占据了历史的主要篇章,成就了古希腊、古罗马等多个时期雕塑艺术的辉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更是将其推向极致,使后世的雕塑家不得不改弦易辙,挖空心思去另辟蹊径,甚至米氏晚年也致力于雕塑语言的种种新探试。巴洛克时期的雕塑家贝尼尼细腻逼真地塑造物象,同时也追求整体布局的动态化和不稳定性,强调雕塑与建筑、绘画、灯光以及材料的综合运用。在尊重物象的基础之上,十九世纪的法国雕塑家罗丹强化激情引发,使手迹、刀痕、光影等充满材料特性与人性特征的形式语言益于整个雕塑形体。面对前人闪烁的艺术光芒,随着材料产业的发展,加工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物象认识的深入,形体准确再也不是高不可及的了。二十世纪的雕塑家们感到困惑与迷茫,他们不断寻求变革、创新、从各个角度寻找突破口。像莫蒂格
[详细...]
- 适形装饰雕塑形式初探
-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我院以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主、装饰雕塑设计只是其中的一门课,约占5周左右,如何利用这5周课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装饰雕塑设计这一门知识,为室内外设计服务,我作了以下尝试:
在进入运形雕塑设计时,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当今的建筑形式与装饰雕塑之间的关系。建筑大约可分为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两大类。古建筑豪华而繁琐;现代建筑简洁明快,有现代感。特别是现代建筑的形式,基本上是由方匣子、大玻璃、光面墙、平屋顶、横竖线等几何形组成,而室内的各种家具、电器也都是各种几何形。我们设计的装饰雕塑形式如何去为这一环境服务,如何使两者之间更协调、统一,要做到这一点,我着重在适形雕塑形式上作了一些尝试。在课程安排上,装饰雕塑设计一般适合安排在二年级,最好安排在上完图案、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课以后。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构成与装饰知识,上这门课就容易接
[详细...]
- 雕塑艺术的特点
-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当人类还生活在天然岩洞中,需要与威胁生命的野兽作斗争的蒙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敲打石头,并把它打击磨制成锐利的武器或割削工具,进而运用审美意识和智能把一些可利用的物体雕磨成脱离实用的装饰品,以至成为单纯的雕塑作品。如在法国发现的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马、野猪等动物浮雕,以及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东沟发现距今5000-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原始雕塑是在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描绘人类本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世界的一种反映。雕塑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古往年代的许多事物经历史长河的冲刷下已荡然无存,历代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3000年前的妇好墓雕刻,使人能追溯中国殷商时代
[详细...]
- 泥塑的制作工艺
-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
[详细...]
- 中国原始社会人像雕塑(上)
-
人像雕塑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人像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原始社会人像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历年来出土原始社会人像雕塑较多的地区。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遗址,也有引人注目的新发现。从作品质料来看,陶塑人像所占比重最大,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陶塑人像
裴李岗文化陶塑人头 为迄今所知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一件陶塑人像,于1977~1978年在河南密县莪沟北岗遗址发现,属距今7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物。头像用泥质灰陶制成,高约4厘米,颈下部分残缺;作扁头平顶、宽鼻深目、前额陡直、突颏缩嘴的造型,具有老年妇女的形貌特征,可能是当时受人尊敬的氏族老祖母形象。其塑造
[详细...]
- 中国原始社会人像雕塑(下)
-
人头形陶容器盖(甘肃东乡出土)
龙山文化陶塑人面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发现两件。其一,1958年出土于河南陕县七里铺,在一块夹砂灰陶片上,用堆塑和锥镂的方法,塑造一个五官清晰的人面,双目锥透成孔,右脸稍残,用途不明,属河南龙山文化遗物。其二,1960年出土于山东潍坊姚官庄,属距今约4200年前的典型龙山文化遗物,高约 4厘米,陶色深灰,用浮雕手法制成,堆塑的嘴唇已脱落,但鼻、眼、眉弓刻画清晰,体面转折处理恰当,似具男子面容特征。
红山文化雕塑妇女像 内蒙古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1963年出土一件小型陶塑妇女像,头部残缺,残高3.8厘米,泥质褐陶,捏塑而成,胸前突起乳房,腰部较细,下半身呈□叭座状。80年代初期,辽宁喀左东山嘴一处距今约5400年前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出土若干陶塑女裸像,小型立像残高5~5.8
[详细...]
- 外国古代雕塑
-
外国雕塑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作品极其丰富、题材内容广泛、形式风格多种多样。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外国古代雕塑艺术,包括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出现了以埃及雕塑、希腊雕刻、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刻为代表的外国著名雕刻艺术。这些亚非欧三大洲主要文明古国的优秀作品,一直是世界文化艺术遗产的魂宝。
外国最早的雕塑是在人类为劳动和生活需要创造生产力极低的劳动工具--石器工具的同时创造的雕塑艺术《维伦多夫的维纳斯》。作品产生于2.5万年前,这类雕塑体积小,供原始人随身携带,它们看来像是原始部落神圣的生育神,曾在欧洲流传了很长的时期。新石器时代开始后,人类被迫放弃狩猎成为牧人、农民,各种手工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此后,在墨西哥湾地区出现了古典前期文化即奥尔麦克文化,为满足
[详细...]
-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
[详细...]
- 雕塑基本分类
-
雕塑按其不同的功能分为宗教雕塑,陵墓雕塑,纪念碑雕塑,装饰雕塑,园林雕塑,民间雕塑,架上雕塑等。
雕塑按形式一般分圆雕和浮雕两种.圆雕完全是立体的,占有独立的空间,立于地面或悬挂于空中,适于从各个角度欣赏的雕塑。浮雕通常以厚度的压缩程度多少和形体凹凸的高低厚薄不同而分为高浮雕和低浮雕(也称薄浮雕)两种。另外透雕亦称为镂空雕,镂空雕其背景部分,分单面雕,双面雕,也有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这类雕塑多数应用于建筑和家具上。
[详细...]
- 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塑
-
中国雕塑的真正独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工艺美术的高度发达为雕塑和绘画的独立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春秋战国雕塑开始从工艺美术中分化出来。
春秋战国雕塑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俑上,俑是中国古代陪葬用的偶人,用以象征、代替殉葬的人、动物等。俑的出现是社会理性与文明的表现,是历史的进步。
战国工艺美术全面发展,依附其上的装饰雕塑也很发达,尤其是青铜器、漆器、玉雕上的装饰雕塑最精彩。春秋战国(主要是战国)出现了俑,雕塑开始独立。此外,工艺、建筑装饰雕塑继续发展,整个看上去写实生动,精巧华丽,很好地体现了当时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工商发展、文化交流、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
[详细...]
- 汉代的雕塑
-
汉代社会盛行“行孝”,导致厚葬成风,美术大量用于墓葬,建筑用于营建墓室、石祠、石阙,墓内画、壁画、帛画,装饰画像石、画像砖,雕塑用于墓前石雕、墓内陶俑,书法用于碑刻,工艺美术用于明器等。
汉代雕塑大发展,由于厚葬盛行,陵墓雕塑发达。
汉代陵墓雕塑主要分两大类,即陵前石雕和墓内陶俑。陵前石雕最有代表性的是陕西兴平茂陵霍去病墓前的大石雕,简朴深厚,气势磅礴,是中国古代纪念性雕刻的典范。
汉代雕塑除陵墓雕塑外,还有工艺美术上的装饰雕塑,主要是青铜器和玉器上的装饰雕塑。
总之,汉代雕塑朴实生动,很有气势,表现出阳刚之美,充满生命力,体现了汉代积极进取,大有作为的时代精神。
[详细...]
- 中外雕塑教学现状与分析
-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和环境以一种现代化的模式飞速发展。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新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艺术的多元化、个性化雕塑教学应向何处去?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现在艺术院校雕塑系的条件较差,多为教室工作室,教育经费紧张,还不具备国外艺术院校工作室的多样性。都是用泥教学,制作人体,从小人体到等大人体,几大院校大同小异,有纪念脾体制,也有架上雕塑体制、本质上是一致的,雕塑之路越走越窄。 我曾经研究过北卡罗来纳的BOON市阿大雕塑艺术系的教学。阿大地区学生上大学容易,但毕业极难,学生交了学费就可上学。研修艺术专业。当几年学业完成后可创作很多的作品,举办展览,发表论文,由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定其作品与论文的质量,决定是否发给毕业文凭。如果没获准毕业,可继续学习;也允许学生休学参加几年艺术实践,以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业。有木雕工作室、石雕工作室、金属构
[详细...]
- 雕塑基础教学浅谈
-
所谓基础就是发展的准备,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现今的基础教学是建立在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基础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学生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及推动志趣的培养上。根据雕塑专业的特点及我个人多年的积累,在这里提出一些有关雕塑基础教学的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从教学方法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对专业的热爱是关键,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我们的工作是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进入艺术人生的平台。教学应在一个艺术思考的环境下展开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尤为重要,老师只是必要时给与引导作用。他们能在这个环境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面对的艺术人生的勇气和自信。而这种勇气和自信是通过了解学习当代艺术和对前代大师们的艺术思考获得的。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
[详细...]
- 雕塑的种类与形式-圆雕
-
一、圆雕
所谓圆雕就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户内与户外的,架上的与大型城雕,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等。
圆雕作为雕塑的造型手法之一,应用范围极广,也是老百姓最常见的一种雕塑形式,本书将重点讲述关于人像圆雕的雕塑技法。
[详细...]
- 雕塑的种类与形式-浮雕
-
所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
它主要有神龛式、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镂空式等几种形式。
我国古代的石窟雕塑可归结为神龛雕塑,根据造型手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写实性、装饰性和抽象性;
高浮雕是指压缩小,起伏大,接近圆雕,甚至半圆雕的一种形式,这种浮雕明暗对比强烈,视觉效果突出;
浅浮雕压缩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种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体量感和起伏感;
[详细...]
- 如何区分生宣和熟宣
-
书画用的宣纸,起初产于安徽的泾县,经县古属宣州,所以就称之为宣纸。
宣纸基本分为两大类:生宣和熟宣。
生宣。由于造纸原料的配比的不同,可分为:单宣(最薄)、单夹(较厚)、净皮、棉料、夹宣(两张并一张)和三层夹。生宣具有吸水性能强的特点,是书画用纸的主要材料。生宣要久藏为好,刚生产出来的宣纸过于净白,故有火气逼人之感。久藏的生宣色泽柔和,用墨用色更具韵味。为了能使新的生宣能取得陈纸的效果,可以将纸在风口挂放一段时间,经过这样处理的生宣纸称为“风纸”。
熟宣。是配染胶矾的生宣,具有着水后不渗化的特点。如果再加以染色、洒金等工艺,便可以产生繁多的品种。熟宣的主要品种有:素宣、煮砭、玉版、蝉羽、冷金、虎皮等。熟宣不宜久藏,藏久要脱矾,会出现局部渗墨的现象。
生宣质量有很大的差异
[详细...]
- 宣纸的分类
-
按加工方法分类,宣纸分为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
生宣的品类则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生宣则吸水力强。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
半熟宣
[详细...]
- 工具与材料
-
笔 毛笔以其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笔,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落纸易于凝重厚实,中锋、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又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备一支,羊毫笔”小白云”、“大白云”各备一支,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新笔笔锋多尖锐,只适于画细线,皴、擦、点擢用旧笔效果更好。有的画家喜欢用秃笔作画,所画的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美。 制笔和选笔有四个标准,即「尖、齐、圆、健」四德,「 尖是笔锋合拢後顺畅而尖,尖则点划不失其锋,「齐是锋毫齐平,齐则易於变化,「圆是笔毫本身圆整,圆则书写时圆劲不分叉,「
[详细...]
- 古书画鉴定的相关知识
-
与书画鉴定有关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些比较直接,有些就间接一些。努力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书画的鉴定,往往产生比较大的作用。
一、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
掌握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对于书画的鉴定工作很有帮助。这些问题往往被某些作伪者忽略,假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话,那么,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出问题。例如:明代沈度《梅花百咏》册,《石渠宝笈》卷三之十六著录,款云"成化十四年秋七月望后一日,沈度书于春草堂。"考沈度元代至正十七年丁酉生,明代宣德九年甲寅卒,78岁。成化十四年沈度已死去45年了,所以这件字册不用看实物也能肯定是伪品。又如:明代姚绶癸《三清图》轴,清代方濬颐《梦园书画录》卷八之十五著录,款云"三清图,永乐五年岁在丁亥秋日写,云东逸史公绶"。考姚绶永
[详细...]
- 工具材料与表现形式的关系
-
中国画是一个有别于其它绘画形式,具有独特形式风格和表现语言、民族特色显著的绘画。中国画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形式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所运用的工具材料紧密相连,它是材质和技法的综合产物。在绘画过程中,表现技法和工具材料都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使用特定的工具材料能制作出特定的笔墨肌理和创造出独特的画面效果,因此,材料与笔墨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中国画中,毛笔、宣纸和墨是最基本的工具材料。在现代中国绘画中,虽然“笔是唯一的绘画工具”的观点已经不复存在,但笔还是表现形象、塑造形体的重要工具。在传统中国画中,普遍使用圆柱体的“毛笔”,它和宣纸、墨形成了最佳组合,能表现出特有的笔情墨韵。由于中国画是运用较单纯的形式语言--笔、墨来塑造形体,所以它对一笔一划的深浅浓淡、渗透润化以及水分的多寡都极其
[详细...]
- 笔
-
中国画用笔品种繁多,如兰叶、叶筋、狼圭、小红毛、衣纹、描笔、小鹤颈、长峰羊毫、书画、白云、提笔、斗笔等。虽然品种繁多,但从原料配制比例上看,它只有三大类,即软毫、硬毫和兼毫。这三种类型的毛笔各有特色,性能也各不相同。
(一)软毫笔
软毫笔是采用优质羊毛不添加任何其他种类毫毛加工制作而成的毛笔。由于羊毫绵软的特性,所以它吸水性能强,笔锋柔软,但弹性较差。这种笔在书写绘画时笔锋容易分离,软弱无力,不易掌握,因此在实际运用中较少单独使用它。
(二)硬毫笔
硬毫笔是采用黄鼠狼的尾毛(现有用马鬃、猪毛、石獾等动物毛发)作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由于这些动物的毛发坚硬,所以它吸水性能差,但弹性强,能勾能划,能皴能擦。它力健有余,柔韧不足,不太适合表现大片水韵墨迹。
(三)兼毫笔
兼毫笔是用羊毫和狼毫按
[详细...]
|
-
-
|
鹫见康夫:混沌之和谐
|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七星东街 |
|
鹫见康夫(Yasuo Sumi)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