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造雕塑
-
数年前,一个温暖冬日,一位近年走红的青年雕塑家对我说道:“中国的美术院校雕塑系实际上是泥塑系或者说是雕刻系。”此话让我有点吃惊,深居京城院校尚不得知,大有不识庐山面目之感,仔细想来,并非戏言。涉及到此,也感困惑,还有痛苦。
中国当下雕塑艺术领域,创新意识活跃,学术活动不断,作品类型多样。雕塑家们从研究 “形体”转向探索“空间”,紧扣影响“空间”要素,从中把握和运用雕塑实体。作品、作者、观者、环境、文化、社会等关系变得异常重要,分析与构想、搭配与组合、编排与布局成为新的创造课题,替代原有的构思、制作与摆放,疆域得到相应拓展,构造与雕塑随之联系起来。以往作品大都经由雕刻或塑造而成,人们打制石头或堆积泥块,产生一定文化形态。现今,作品也能被构造
[详细...]
- 寿山石的开采历史
-
历史上寿山石开采始于什么时候,至今未有定论。此事说来话长,得由福州出土南朝“石猪”说起。
1954年,在福州仓前福建师范学院桃花山工地,发掘了一座南朝墓葬,出土的殉葬品中,发现有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作平地卧伏状,系用寿山石中的老岭石雕刻的,型制简易粗犷。在此后的数年中,又从福州各处的15座六朝墓葬中,陆续出土一批此类的“石猪”。到了1965年,更在发掘北郊二凤山工地一座古墓中出土了同类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刻上“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字样的纪年墓砖若干。“元嘉”为南北朝时宋文帝的年号,“二十二年乙酉”为公元455年。由此可见福州寿山石的开采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详细...]
- 手山石雕艺技法----钮雕
-
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钮饰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和圆雕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二是只表现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圆雕那样,需要全方位表现;此外,钮雕的表现内容多是动物,特别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鳌、龟、熊、蝙蝠等,因此,钮雕也称为“兽钮”。
钮雕的历史是和印章连在一起的,有印才有钮。据有关历史考证,最早的印章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最初的印章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王侯将相、达官显贵的专用品。最初的印钮也十分简单、纯朴,只在印章上方钻一小孔,用来穿绳系结以便携带,因此印钮也称“印鼻子”。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印章在材料和钮饰上,根据使用者不同的权位和官衔,出现了严格的等
[详细...]
- 寿山石雕艺技法----镂雕
-
镂雕也称镂空,即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像的部分保留下来。如古代雕龙,在掏空龙口腔的同时,要在口腔里保留下一颗“珠”。这颗“珠”是原材料的一个部分,雕刻者用细刀小心翼翼地通过“龙嘴”,往里凿出一颗“珠”来。这颗“珠”剥离原石材后,不仅能滚动自如,而且还不能滚出“龙嘴”。 基于镂雕的难度很大,所以从石料挑选、作品布局、刀具配备到雕刻程序等,都与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镂雕的石料必须质细性纯,尤其是镂空部分,更不应有裂纹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则容易造成断裂。镂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还需要特制的长臂凿、扒剔刀、铲底刀、钩型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由于镂雕内部景物的用刀受到空间的很大
[详细...]
- 雕塑的制作方法
-
1.备泥加工
把直接自地下的泥去掉杂质,用木槌,木棒敲砸进行人工捣炼,有条件的可用捣泥机加工.太湿的泥,要先放在室内通风处,让泥土吹干达到合适的湿度;太干的泥则要泥土砸碎,放在容器内,浇上适量的水浸泡,然后再进行捣炼.最后要使泥土达到软硬适度又不粘手为佳.加工好的泥块要放在缸内或其他盛具内,用湿布或塑料布盖好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备用.
2.搭内骨架
搭制骨架常用木,木版,铁丝,钢筋,铁钉等.泥塑的骨架像人的骨骼一样,起着支撑和连接的作用,它是泥塑的基础条件,不可忽视.
搭骨架要注意:
<1> 骨架要牢固,以保证泥塑的稳定,上泥后不倾斜,不倒塌.
<2> 堆泥后要使其既不掉泥,又不露架.
<3> 要体现雕塑的大体形状.
<4> 所搭骨架要简单
[详细...]
- 木雕的形式与创作方法
-
首先介绍一下木雕的种类。我国的木雕种类繁多,遍布于大江南北,最著名的是:浙江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人称“四大名雕”。其它种类如:曲阜楷木雕,南京仿古木雕、苏州红木雕、剑川云木雕、上海白木雕、永陵桦木雕、泉州彩木雕……这些木雕都是因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有的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能工巧匠,树帜各地;有的虽是后起之秀,但木雕技艺日趋精湛,造型也日臻完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木雕的种类还分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二大类。工艺木雕通常是指流传在民间,有悠久的历史和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讲究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的木雕工艺品。工艺木雕又分纯观赏性和实用性二类。观赏性木雕是陈列、摆设于橱、窗、台、几、案、架之上,供人观赏的小型的、单独的艺术品。它
[详细...]
- 秦俑、汉俑的创作方法与风格
-
一、秦俑的作法基本都是用模子印出来的,分不同类型的头部、身体、腿、手等印出各零件之后,再根据人物性格身分所需的装饰把局部组合起来,再进一步刻划形象、神态、表情……,等级身分不同服饰也不一样,在头型上也有民族不同,形象不同,但在总体上是统一于一个集团军中。秦马也是有模具印出局部之后,再经过组装修整。这是集体流水作业的大规模生产,有些像作坊式的生产,因为秦的年代短,所以这种墓葬需要的数量大,而且急速制作,不同于旧中国时期的墓葬随葬品精工长期准备,秦在气势上也是宏伟的、巨大的,是超过任何王朝墓葬品的,独一无二的,而且只有陶烧制时间短,取材方便,工艺简单,才有利于大规模的快速完成任务。而且秦以后无此大型的陶俑群雕了。
二、汉俑的作法与秦俑不相同,但有样式丰富多彩,变化突破固定的模子印出来的作法,汉俑的作法头部仍多
[详细...]
- 铜雕艺术
-
中国古代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青铜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它与历史、冶金、文字、造型美术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商、周青铜器历来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荣誉。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据史籍记载、商、周两代是青铜器制作的黄金时期。中国最早的青铜器诞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甘肃省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曾出土那时期制作的铜刀。商、周时期,我国的冶金技术水平进步很快,青铜器制作进入顶峰阶段。这时期出品的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中最典型
[详细...]
- 竹雕的收藏与投资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由考古而知,我国对竹子的利用可追溯至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竹制的箭镞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各时代连续出现的各种竹简、竹扇、簪、笔杆、篾盒、竹席、竹胎漆器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竹雕与古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浮雕龙纹彩漆竹勺,日本正仓院藏传世唐代留青竹刻“尺八”,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夏陵出土竹雕庭苑残片,表明竹雕始终占据历史生活的重要位置,可惜竹材不易保存,显得过于零散而缺乏系统。可以说,在明中期以前,竹雕囿于日用,功能介于收藏品和日用品之间,还不能称为独立的门类,只是为其自身的勃兴准备了条件。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萌芽的出现,大量文人的喜爱与追捧,竹刻的艺术性得以大幅提高,影响及于牙、木雕等领域,逐渐成熟。雕刻技艺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详细...]
- 纪念性雕塑
-
雕塑艺术之一。主要表彰历史人物或纪念重大历史事件题材的圆雕或浮雕。一般使用能长期保存的雕塑材料,并安置睚特定的环境、或纪念性建筑的综合体中,具有庄严与永久性的纪念碑特征。
所谓纪念性雕塑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件为主题,也可以是某种共同观念的永久纪念。用于纪念重要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一般这类雕塑多在户外,也有在户内的,如毛主席纪念堂的主席像。户外的这类雕塑一般与碑体相配置,或雕塑本身就具有碑体意识。如1990年建成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堪称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雕塑艺术综合体。从体裁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
我国纪念性雕塑不晚于先秦。现存传统大型纪念碑雕塑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群,东汉李冰像石雕及大足宋刻赵智风像等,均较典型。
[详细...]
- 西藏雕塑
-
西藏的雕塑艺术始于7世纪,17世纪发展到鼎盛时期。西藏雕塑题材包括神佛、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楼台亭阁、花纹图案等。各大寺院都有铜铸雕塑、石塑、木雕、油塑等大小不一的塑像,人物塑像多为历史上著名的赞普、王妃和大臣,并有著名的佛学家、译师和学者,以及佛陀、菩萨、金刚、罗汉等神佛。有圆雕、半圆雕和浮雕等形式。
铜雕 西藏最多的铜雕是佛像。铜佛像雕塑工艺有铸造与打制两种,但大部分是金属浇铸的圆雕佛像,使用材料多为各种铜合金,一般分为红铜、黄铜、青铜。铜雕,藏语称“利玛”,意为“各类响铜制品”。西藏众多寺院都有利玛拉康,收藏寺内的贵重铜佛像。布达拉宫响铜佛殿中有合金铜铸释迦牟尼像1尊,东印度响铜铸释迦牟尼像1尊,松赞干布时代铜铸无量光佛1尊,另外还有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响铜铸和合金铜铸佛像
[详细...]
- 雕塑艺术(简介)
-
它來源拉丁语的sculpture, 是"削去、刻出"的意思.它是以雕、刻、塑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美术种类. 雕塑制作的传统材料有石、竹、木、树脂、粘土、石膏、金属等.按用途划分, 它可分为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宗教雕塑、圆林雕塑、架上雕塑以及奖杯、奖牌等;按材料來分, 它可分为泥塑、木雕、石雕、陶雕、瓷塑、铜塑、玉雕等.按照体裁体制一般又可分为圆雕、浮雕(有高低之分)、透雕.圆雕是完全立体的形象, 不附在任何背景上, 可以从任何角度欣赏.浮雕常指以一个底板为依托上雕出凸起的形象.它只在一个侧面可观赏, 它常有简单的背景和情节, 如天安门英雄纪念碑碑座上的浮雕.透雕是在平面浮雕的基础上去掉底板、形成部分圆雕的形象, 又称镂空浮雕.如紫禁城金銮殿后的屏风.
现在又出现了许多新型的雕塑类型, 如彩雕、冰雕、根雕等;还有直接从人体
[详细...]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四、石膏躯干挂布
-
石膏躯干挂布
1.比例:1∶1
石膏躯干挂布,是为学生认识衣纹的规律性、随意性而开设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衣纹的造型规律,形成的原因,不同面料所产生的不同形态的衣纹。学习内在形体对表面衣纹的影响,掌握衣纹的塑造方法和表现手法。
2.材料准备
除了扎躯干架子所需的一切外,还需许多细铁丝。
3.扎架子
先扎躯干架子,然后做躯干,躯干做好后,用刀先在人体上画出衣纹的疏密,再根据画好的衣纹,用合为两股的细铁丝,根据衣纹的走势缠挂在躯干上。
4.加泥
根据衣纹的走势,把泥条在铁丝上裹紧,并整理流畅。
5.衣纹的规律
不同的面料,形成不同形态的纹路,面料一般分为四种:即呢料、棉布、化纤、绸料。呢料
[详细...]
- 第四章雕塑技法 速塑技法
-
速塑技法
在中长期作业后,安排一些速塑是大有好处的。在速塑中应着重注意木质的东西如比例、重心、动态等,抛开一些表面的现象,使问题简单化。同时,作者能快速记录下一个动作,一个想法,而不至于由于长期的制作,使开始最闪耀的部分被淹没,此外它更自由,约束性更小,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夸张、变形、削弱、加强,主要是表现作者的个性,表达作者的激情,也许结构不太准确,甚至有些动态模特儿根本无法做出来,但它更注意整个雕塑的气韵,更追求一气呵成的连贯性和随意性,以及材质的肌理美。如果说长期作业注重理性,那么速塑则更注重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性认识,更注重作者心中的主观感受。
速塑的基本步骤如下:
①尺寸比例:30cm或50cm高。
②材料:铁钉、铁丝、棕绳和一块小板。
③架子:架子是根据不同的动态扎成,主
[详细...]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翻制工艺
-
泥雕完后,还须翻制成其它材料以便于保存,主要使用的材料有石膏和玻璃钠(包括聚脂树脂和还氧树脂等)。这里主要讲石膏材料的翻制。
翻模分为两种:一种是“废模”,也叫一次性模,指只能用一次的模具;一种是“活模”,也叫块模,它可用很多次,但模块较多,工艺难度大。
下面介绍一次性模的翻制。
1、 工具和材料
(1)、盆子若干,瓷碗、扁平口铲刀、电工刀、油漆刷若干,喷水壶各一个。
(2)、石膏粉(不能受潮,凝固时间较快,凝固时应有发热现象)。
(3)、棕丝、木条、肥皂水、胶片漆、蜡。
(4)、薄金属片(也可用塑料片)。
2、分模
分模的宗旨:一是要“少”而“方便”,这样减小了错位的可能,如太少则
[详细...]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浮雕人体
-
二、浮雕人体
(系列图片4—42、43、44)
1.比例
1米左右高,最厚与底板高差为15cm。
2.材料准备
铁钉、棕绳、雕塑刀、薄膜、喷水壶等。
3.架子
架子与浮雕头像架子一样,只是尺寸更大些,同样缠上铁钉,以便挂泥。
4.制底板
同浮雕头像制底板一样,只是略厚些,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水分,从而减小泥的收缩性,较好地控制裂缝。
5.画像(如图4—42)
同浮雕头像的制作一样先设定一个光源,以便使板面成中间色调,并选定一个角度,初学者最好是半侧面或侧面,然后用线准确地描绘出对象,同时,注意对象的比例、动态和透视,以及画面的构图。
6.加泥(如图 4—43)
加泥既要仔细又要
[详细...]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五、人体
-
五、人体
1.比例
高度1.2米左右,先做女子,后做男子。如果条件允许可做等大人体。
2.材料准备
小人体架子、铁丝、木料、铁钉、棕绳等。
3.扎人体架
躯干架子与头像架子不同。
它一般从后腰插入以支撑雕像,上半部分为躯干的芯棒,上有三个孔,分别插入长铁丝弯出头和四肢。下端不是固定在板子中间,而是固定在板子的边缘上,以让出像的位置。且同样要求与木板的方向相反固定,以加强强度。等大人体架子与小人体架子相同,只是略大,用钢丝做四肢和头的动态,需更大的木料,要求强度更好。
认真仔细地多角度观察对象,分析对象的比例、动态、重心,看看对象的耻骨是否刚好在一半的位置,是偏低还是偏高,两腿是左右分开还是前后分开。重心是落在一条腿上还是两腿之间,是前腿还是后腿,是左腿还是右腿。上身是挺胸还是含胸,有没
[详细...]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三、人体躯干
-
三、人体躯干
1.比例:1米左右(膝以上)
人体躯干是过渡到人体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着重研究胸腔和盆腔的结构、运动、解剖等关系,同时较前面的课更具深度和难度。
2.材料准备
小型人体架子(如果动态小也可以用头像架)、木条、铁丝或钢丝、铁钉、棕绳等。
3.扎躯干架子
扎架子一定要把大的比例和大的动态扎出来。同样应该多角度仔细观察对象,对模特儿的运动、结构、基本形等关系基本上有一个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躯干与头像和胸像架子不同,显得更复杂。在扎之前要严格地测量模特儿的尺寸,如肩宽、盆骨宽、胸腔宽、头长、躯干长、盆骨高度,基座到耻骨的高度,到肩线的高度。测量后按比例算出实际数据,有了数据可以根据动态扎架子了。
扎架子主要从两个位置观察和扎,如正面(如图4—27)和侧面(如图4&md
[详细...]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二、胸像
-
二、胸像 1 .比例:1∶1等大
在经过几个1∶1等大学习后,可以做一个2倍半大的胸像,为大型雕塑的头像塑造打下基础。
胸像是在头像雕塑的基础上加上了肩、胸的内容,是向全身过度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头像有许多相通之处,但难度更大,内容更多。
2.材料准备
与头像所需的材料基本相同,只是量更多。
3.扎胸像架子
地基的好坏决定了楼房的好坏。所以从第一步扎架子时,就要把大尺寸和大动态扎出来,否则一上泥,就容易出现动态不够、露架或掉泥的问题,架子的好坏也决定了雕塑的后期发展的质量,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为扎出动态,应多角度观察对象,从正面观察左右、上下关系,侧面观察前后关系。对模特儿的动态、比例、重心要心中有数。同时除了注意单
[详细...]
- 第四章 雕塑技法 圆雕技法一、头像雕塑
-
圆雕技法
一、头像雕塑
无论是头像、胸像、躯干,一般都先从临摹石膏入手,然后再到真人。因为石膏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静止的,便于观察比较,又是单色的,避免了视觉错觉的影响。同时它也是被雕塑家归纳概括处理过的,形体相对简洁而明确,利于学习。这也是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本节我们主要讲相对难一点的真人写生。因为真人才是我们最终表达的对象,临摹只是为了学习雕塑家的塑造方法和表现方法,体会雕塑家怎样使用雕塑造型语言,从而也是为自己的入门打下基础。
1.比例要求:1∶1
这样的尺寸,更能直观地对形体加以比较和塑造。
2.准备工作
由于雕塑工序多,工作复杂,所有的雕塑工作者都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小雕塑开始,就要对所
[详细...]
- 第三章 雕塑的基本工具与基本材料 四、雕塑常用材料
-
四、雕塑常用材料 1.主材
雕塑最常用且最廉价的主材是泥,与雕塑家最亲近的也是泥,它具有可塑性强,改动方便,保存难度小,温度适应范围大,造价低等优点。从小稿子到大型雕塑,都是用泥塑造原型。
但不是所有的泥都可以作雕塑的。它必须是粘性强、质地细的泥土。目前我国常用的泥有:
黄泥土,产于山丘地,土质较细,粘性强。
青灰土,产于我国江南一带,粘合性强于黄泥,且土质细。
土红色泥,土质细,粘性好,收缩小,是雕塑的理想用土。
陶土,颗粒均匀,粘性强,土质细,但收缩性较大。
这些泥使用前应经过多次搅拌,其使用效果才会更好。
除了用泥做雕塑外,还有用油泥、面、糖等材料来做雕塑的,面粉和糖在民间运用较多,而油泥也常常为雕塑家所用。油泥是一种人工制造的合成材料,它由废
[详细...]
- 第三章 雕塑的基本工具与基本材料三、雕塑内部架子
-
三、雕塑内部架子
1.圆雕头像架子(如图3—4)
这种架子有两种:一种是用60公分左右长的方木棒做芯棒,下端用短方木块在台面中心位置卡死钉牢即可;另一种是用角铁或水管做高约60公分左右长的芯棒,下端焊成“十”字架形角铁连接,并钻孔,以便用铁钉在台面的中心固定位置。由于金属对泥的附着能力差,所以一般在金属芯棒上还得绑上一根木棒,用棕绳缠好,这样,头像架就做好了,它要求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不左右和前后摇晃,结实牢固。
2.圆雕胸像架子
普通动态的胸像架子,用头像架子即可,只是再在上面绑上更长的芯棒,再用一根横木作肩,用木块把它钉成三角形以加强其牢固性。如遇到动态特别大的胸像,架子要根据具体的动态扎,如“阿波罗”像。所以当动态变大后
[详细...]
- 第三章 雕塑的基本工具与基本材料 二、工作台、模特儿台
-
工作台包括三部分:雕塑架、平面压力轴承和台面。 雕塑架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三角支撑(如图3—3a),高度在120cm左右,另一种是四角支撑(如图 3—3b),高度在50cm左右。
这两种雕塑架,都是为支撑雕塑重量而设置,一般都是采用木结构,要求结实耐用,变形小。三脚架形多用做头像、胸像、躯干和尺寸不大的人体。而四角架是为做尺寸较大、较高、较重的雕塑,如等大人体。
平面压力轴承是为了雕塑的转动,以便全方位地观察对象,它具有平稳、省力、不易锈蚀、耐用的特点,在商店里可以买到现成品,但价格较贵,所以也可自己制作。
它是在雕塑架上做两个同心圆孔,在雕塑台面上接一根圆棒,插入两个圆心以完成转动,但缺点是转动不灵活,承受重量有限。另一种方法是在这一基础上,在板面的底面
[详细...]
- 胶质底子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如何?
-
胶质底子的制作,用料与程序都较简单造价底,所需时间短,着色牢固,柔韧性强,最适于表现性较强的厚涂画法。胶底画布是现代画家写生与创作的理想材料,它不仅适于油画,也适合坦培拉、蜡画、丙烯以及其它混合媒介绘画。曾风行于古典透明油画技法时代,后来又被印象派画家所采用。
胶质底子的缺点是不抗潮,在潮湿的环境下,画布易松弛;不具备石膏底子那鲜明、耐久的白色;不及纯油底子有弹性。
古代欧洲画家采用动物皮胶(兔皮、羊皮、鹿皮等)。皮胶须用冷水浸泡,然后加热溶解。动物胶液的浓度可根据加水的多少来调整,用于作底的胶液一般采用45~80克动物胶加一升水。
现代画家多用乳胶作底胶,使用方法详见“怎样使用乳胶做底子”。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成品底涂料(GEO)均为胶质涂料,可直接涂底作画。
[详细...]
- 如何使用乳胶做底子?
-
乳胶有植物树脂乳胶和合成树脂乳胶两类。以水作溶剂,干后胶膜有弹性且透明,是制作画布底子的合格材料。目前商店出售的白乳胶属合成树脂乳胶——乙烯胶。最适宜作绘画材料的白乳胶为聚醋酸乙烯乳液,这种胶浓度高,干后胶膜光亮,透明度高,有韧性,不开裂。
乳胶的质量对于画布底子至关重要。胶底干后,用手在画布背面按一下,若有开裂声,说明乳胶质量不好。购买乳胶时,应打开盒盖察看其浓度,浓度越高越好,兑水的乳胶不易保存。若盒盖的边缘有干透的乳胶皮,检查其透明度和柔韧性,坚硬易断者不能使用。
使用乳胶做底子的常见方法有:
(1)若画幅较小,用刮刀将未兑水的乳胶在画布上刮两遍即可使用。或者先用兑水的胶液刷一遍,略干后再刮一遍纯乳胶。
(2)先用兑水较多的稀薄胶液涂第一遍,干后多加胶少兑
[详细...]
- 古典油画的底子类型有多少?
-
古典油画无论在木板或画布上作画,都需要进行涂刷底子,底子使用的材料有粘结材料和填充材料两类。根据不同的材料,古典油画有八种制底方法。
(1)胶底。古代大师常使用动物胶,如骨胶、兔胶等。最好的是羊皮纸胶,可用清水浸泡、加热熔化。
(2)白垩底子。白垩(碳酸钙)粉、锌白粉、胶溶液各一份混合而成。
(3)半白垩底子。白垩粉、胶溶液各一份混合。再加入半份熟亚麻籽油,使用这种底料之前,先用7%的水胶涂底层。
(4)酪素底子。自古代有美术记载起,画家就使用酪素。酪素是一种易碎而柔软的物质,作底子时需要用水稀释,并溶入少量碳酸铵。
(5)鸡蛋底子。鸡蛋黄能增加底子的柔软性。蛋黄底作为最后涂层使用时,可以产生最好的结果。蛋清蛋黄都可以作白垩底子的添加剂。
(6)石膏底子
[详细...]
- 做油画底子的材料有哪些?
-
(1)胶类
用于制作画布底子的胶类有:动物胶(骨胶、皮胶等)、植物性树脂乳胶、白乳胶等合成胶。
(2)油类
用于制作油质画布底子的油类有:松节油、亚麻仁油、上光油等媒介剂。
(3)支承材料
软支承材料:纯亚麻布、半亚麻布、棉布帆布等。
硬支承材料:木板、胶合板、纤维板、纸板、金属板等。
(4)填充材料
大白粉,又称白垩粉、西班牙白、巴黎白、白土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市场上出售的大白粉为60%碳酸钙与40%碳酸镁的混合物。做底料时只能与胶结合,若与油结合会变成油腻子。可用大理石粉替代大白粉。
铅白粉(碳酸铅):中国古称官粉、胡粉。古代欧洲画家多用它制作底子或白颜料。因有毒,现代画家已很少使用。
[详细...]
- 画布为什么要做底子?
-
以亚麻布等纺织品作画布,必须经过预先处理方能使用。所谓“处理”就是“做底子”。理由是:
(1)填充纺织物纹理之间的孔隙,创造一个既节省颜料又适宜绘画的纹理表面。纺织物孔隙多,对于较精致的绘画作品来说,直接在上面作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材料。只有在做好底子的画布上作画,才能有效地控制油画颜料的使用。
(2)使支承材料与颜料色层隔离开,以免颜料中的油侵蚀纤维,同时防止色层受到从画布后面渗透潮气的损害。油画颜料中的酸性物质能使画布变脏,而潮气又会氧化色层中的油分子,使之老化。所以画布底子的处理与作品的寿命长短有直接关系。
(3)良好的画布底子,能保证着色层的明亮度与鲜艳度。不合格的底子或没有做底子的画布,着色后会使画面灰暗。
(4)亮底子能够提高
[详细...]
- 如何鉴定亚麻布的质量?
-
市场上出售的优质纯亚麻布价格较高。价格也能体现亚麻布的质量。廉价的亚麻布大都以麻絮织成,纤维较短。个别商家把半亚麻布、棉麻布混同亚麻布出售,我们可以使用如下方法加以区分。
(1)透光检看经纬线的粗细是否均匀。如果经纬线过于均匀,可能是棉类织物。
(2)拉紧布纹检看编织的密实度。
(3)优质原色亚麻布呈棕色,有光泽感,吸水均匀。麻质不好,被处理成柔顺纤维的亚麻布,吸水不均匀,弄湿后会变黑。
(4)外精纺亚麻布,表面毛绒越少越好。
(5)半亚麻布的纵横松紧度不同。
(6)扯一根线头,如果两端有弯曲和分叉现象,该线为棉线。被扯断的亚麻线,两端应是平滑的,否则不纯。
(7)如把烧碱水涂于画布,那么亚麻会呈现棕黄色,棉布呈浅黄色。
[详细...]
- 为什么亚麻是油画布的首选材料?
-
16世纪以后,画布成了油画的主要依托材料,在众多的麻、棉织物中,纯亚麻布是最理想的优选画布。
(1)除合成纤维外,亚麻布是纺织品中最结实的一种。其纤维强度高,不易撕裂或戳破,可任由调色刀在上面刮、压。
(2)由经纬线交叉编织而成的密实亚麻布,有着良好的着色性能。
(3)亚麻布是经亚麻捻成线织成的,表面不像化纤和棉布那样平滑,具有生动的凹凸纹理,画家常常利用亚麻布这一微妙有趣的材质美感。
(4)亚麻布与亚麻仁油取自同一植物,有着相同的化学特性,能相互支持。
(5)亚麻布有单线织(SW)和双线织(DW)之别,易于处理成不同厚度、不同粗细、不同纹理的多种规格。粗纹理亚麻布适合用大笔、刮刀作画,是呈现大刀阔斧、酣畅淋漓笔意的理想画布。中密度亚麻布平整,纹理均匀,最适宜写实风格中
[详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