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山石雕艺技法----浮雕
-
浮雕是在石料上面雕刻,使物像凸起的雕刻技法。它与圆雕最大的区别是,浮雕只从前方位(或兼顾到左、右方位)表现物像的“半立体感”,后方位或贴在石料上,或根据石料层情况简略雕刻。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铲去非物像的部分,如果铲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浅,那凸起的物像就也浅,这样的雕作就称为浅浮雕,反之则称为高浮雕。高浮雕比较接近圆雕。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面部分进行局部或全部镂空,就称为透雕。透雕与镂雕、链雕的异同表现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来表现,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之分。单面透雕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则将正、背两面的物像都刻出来。不管单面透雕还是双面透雕,都与镂雕、链雕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镂雕和链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两面,因此,镂雕和链雕属于圆雕技法,而透雕则
[详细...]
- 怎样做陶艺
-
陶艺的制作技法
一、陶艺的常用工具
1、练泥机:电力传动,炼制坯料,使坯料结合紧密,均匀。
2、转轮(转盘):大小规格视需要而定。
3、碾锟:用光滑的硬木做成,用于压泥板和泥片,像擀面杖。
4、泥板机:压制泥板的简易机械设备,有两个圆锟,可调节泥片的厚薄,泥料在两者之间被挤压成所需要的泥片。
5、麻布和帆布:压泥时隔离用(压泥板和泥片时很实用,目的是使材料和泥片不会粘连)。
6、刮刀(铲刀):大小宽度不同,大约2cm——3.5cm宽。
7、刮刀和修形刀:通常为木制,也可用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是手工成型的基本工具,这些工具因考虑其功能的多样性而具有各种形状(不同的刀头)。
8、环形雕塑刀:用于挖空实心的器皿,亦可平整表面,把手(一般木制)上安装各种形状的金
[详细...]
- 链雕解说
-
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该法源于玉雕,却比玉雕更难,因为石质不比玉质坚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链断石破。 寿山石的链雕源于清初。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御宝《田黄三连章》就是例证。乾隆《田黄三连章》由整块田黄雕成,三条活动的石链连接三颗印章。石链一环扣一环,每一环皆活动自如,巧夺天工。
新中国成立以来,链雕的表现技法日臻完善,有时一件作品中,链环多达数百圈。如前面提过的“东门派”名师林廷良,费时三年多,用一块40多斤重的高山石雕刻成了著名的《九宝连环章》,268个直径仅有黄豆大小的圆圈连结着9枚图章,链条之多,链环之细,前所未见,令人叹为观止。
链雕对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须经过严格挑选、鉴定。一般情况下,质细性坚、纯而无格的寿山石比较合适。在相石构思时,也要特别精心细致。首先要安排
[详细...]
- 戈列钦王子胸像
-
《戈列钦王子胸像》 大理石雕像,高69厘米,作者费多特。伊凡诺维奇。苏宾,创作于1773年,现收藏于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戈列钦是俄国王子,宫廷的副首相,曾任俄国驻法、英的大使,他支持法国的启蒙主义者和百科全书派的学者,给美术学院派往巴黎的留学生提供财政支援。这件大理石胸像作品是为新建的莫斯科戈列钦医院奠基所做的纪念性作品,也是苏宾从巴黎留学学成回国后的第一件作品。在这件作品中,作者强调了从戈列钦王子身上所体现出的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以及作为一个开明贵族所具有的理性和道德观念。
王子微微侧着头,面带微笑,神情庄重而不失威严,眉宇之间带有一种高傲的贵族气质,和对事业的自信。作者十分注重细部的刻画,比如王子的头发和衣褶,都精雕细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技艺。整件作品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特色。在胸像的底座上,作
[详细...]
- 收藏者怎样养护古玉?
-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更把生命寄托于玉。古玉之美,不仅在于它材质的自然之美,更在于它的造型之美、雕琢之美和内在蕴含之美。如今,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收藏古玉的爱好者日益增多。为避免收藏者由于玉器养护知识不足,从而导致一些珍贵玉器受损跌价、失去珍藏的 意义,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古玉有许多畏忌。首先,古玉畏火。“常与火近,色浆而退。”特别是刚出土不久的玉器,受光、热后色泽更易变淡,这就是游客到博物馆参观时不能拍照的原因之一。因此,古玉收藏者平时应避免强光持久照射古玉。其次,古玉畏冰。“常与冰近,色沁不活。”再次,古玉畏惊气。“佩着不慎,往往坠落砖石之上,重则损伤,轻则肌理含有裂纹。”
[详细...]
- 中国现代雕塑
-
中国辛亥革命(1911年)以来的雕塑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普及与提高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概况 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辛亥革命时期,即有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五四运动前后到20世纪30年代,又有更多的美术青年先后赴加拿大、法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学习雕塑。他们归国以后,举行的雕塑作品展览,促进了中国架上雕塑的发展。他们大多从事艺术教育,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中国艺术院校的雕塑教学始于1920年,其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设立雕塑科,之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等相继设立雕塑系、科。比较大的创作有为纪念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的纪念像和设计抗日战争英雄纪念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雕塑创作又有巨大发展,各美术院校普遍建立雕塑系,并选派留学生、
[详细...]
- 雕塑的种类
-
雕塑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雕、石雕、骨雕、漆雕、贝雕、根雕、冰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
雕塑的三种基本形式:圆雕、浮雕和透雕
①圆雕。所谓圆雕就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户内与户外的,架上的与大型城雕,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等。
圆雕作为雕塑的造型手法之一,应用范围极广,也是老百姓最常见的一种雕塑形式,本书将重点讲述关于人像圆雕的雕塑技法。
②浮雕。所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
[详细...]
- 雕塑的制作方法
-
1.备泥加工
把直接自地下的泥去掉杂质,用木槌,木棒敲砸进行人工捣炼,有条件的可用捣泥机加工.太湿的泥,要先放在室内通风处,让泥土吹干达到合适的湿度;太干的泥则要泥土砸碎,放在容器内,浇上适量的水浸泡,然后再进行捣炼.最后要使泥土达到软硬适度又不粘手为佳.加工好的泥块要放在缸内或其他盛具内,用湿布或塑料布盖好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备用.
2.搭内骨架
搭制骨架常用木,木版,铁丝,钢筋,铁钉等.泥塑的骨架像人的骨骼一样,起着支撑和连接的作用,它是泥塑的基础条件,不可忽视.
搭骨架要注意:
<1> 骨架要牢固,以保证泥塑的稳定,上泥后不倾斜,不倒塌.
<2> 堆泥后要使其既不掉泥,又不露架.
<3> 要体现雕塑的大体形状.
<4> 所搭骨架要简单
[详细...]
- 雕塑专业知识
-
雕塑
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以可塑的(如粘土、油泥等)或可雕刻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由于它占有三度(长、宽、高)空间,因此亦名“空间艺术”。也有称之为“视觉艺术”或“触觉艺术”的。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等。又可分为室外雕塑和室内雕塑。因材料能长期保存,并能起到装饰和美化建筑、器皿等作用,故常带有永久性和纪念性。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时期,就并存着写实与装饰风格的雕塑,至今犹大量存在。商周时出现憩静稚拙与写实俏色的玉雕和严峻而神秘的青铜器浮雕,构成以几何纹样为主的装饰风格。春秋、战国的雕塑、风格多样,并统一在强烈动感和装饰变形之中。秦代雕塑以静中有动、威仪棣棣的写实风格,代替战乱年代博斗感和装饰风。汉代雕塑以深刻的内容和鲜明的动感,
[详细...]
- 雕塑技法
-
- 古旧竹雕”的作伪方法
-
了解造假者的作伪方法,有助于我们在收藏活动中,更好地识辨作品的真伪优劣。古旧竹雕的作伪,没有伪造古书画、古陶瓷、古玉那么复杂,但与古代书画的作伪方法相似,。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一、复制后做旧
我们知道,书画作品的复制主要是通过“临,摹、仿”来完成的;倘若大批量复制,那就采取木刻水印的办法。竹雕作品的复制,则是先“摹”后“刻”。
摹,就是用绘图纸或湿绢蒙在原作上,然后,根据纸或绢上所显现的线条,图样,用色笔依样勾描,这是第一步。接着,需要对照原作,在勾描的图纸(绢)上,根据画面内容以及雕刻的深浅不一,分别填色,形成竹雕的正式纹样图案。
刻,就是按纹样施刀,雕镂刻琢。具体过程是先造型,按原件大小,仿造出同样的器物;接着,将纹样团移到器物表
[详细...]
- 竹雕艺术品的收藏与保养
-
中国明清时期的许多作品,在当时就是供人清玩的,或置于客厅,或摆设于书房,既当器物使用,又供亲朋好友欣赏;空闲时,则捧握于胸前,摩挲中把玩端详,作消遣之娱。
这些古旧竹雕器件,流传到今天,当然成为一件件艺术珍品,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是,竹雕作品的收藏,有它的特殊性,千万不能将这些作品封存起来,因为那样做,会适得其反,最好的收藏办法,还是向古人学习,以清玩代收藏,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器物表面产生污垢时,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洁剂之类的化学品洗刷,而应该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擦拭,持之以恒,做到经常化,这样可以保持其表面光亮润泽。若遇陈年积垢,用绒布擦拭难以奏效,不妨汲取适量的绍兴黄酒或桐油作擦拭剂,这样既清除顽垢,又起到了保护作用。
第二,竹雕所用的竹子是我国南方地区植物,只有在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竹雕作品同
[详细...]
- 雕塑的形式
-
一、圆雕
所谓圆雕就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户内与户外的,架上的与大型城雕,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等。
圆雕作为雕塑的造型手法之一,应用范围极广,也是老百姓最常见的一种雕塑形式,本书将重点讲述关于人像圆雕的雕塑技法。 二、浮雕
所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
[详细...]
- 第三章 雕塑的基本工具与基本材料 一、雕塑的墓本工具
-
一、雕塑的墓本工具
雕塑工具的好坏可以说是直接影响雕塑的关键问题之一。雕塑家是通过手使用工具,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并产生碰撞,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有许多雕塑家甚至刻意保留由不同工具在雕塑表面加工制作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以增加作品在占据时空上的含义。换句话说,工具在某种程度上是雕塑家手的延伸,是雕塑家赖以表现思想的途径。此外,也有许多雕塑家喜欢直接用手做雕塑。总之,工具的使用是就个人习惯而言,它的形状差异也很大,但都是一个目的——为使用方便。
这里着重讲泥塑所用的工具,因为目前在国内用泥塑造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木棒、木槌(如图 3—1)
这两件工具是在第一步上大泥时用的,在尺寸较大的雕塑塑造过程中使用较多。木槌是用来拉实泥块的,使泥
[详细...]
- 第二章 雕塑的种类与形式 三、其他
-
三、其他
除上述两种形式外,雕塑还可按功能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陈列性雕塑五大类。
所谓纪念性雕塑(见第19页图2—1),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件为主题,也可以是某种共同观念的永久纪念。一般这类雕塑多在户外,也有在户内的,如毛主席纪念堂的主席像。户
外的这类雕塑一般与碑体相配置,或雕塑本身就具有碑体意识。
主题性雕塑(见第20页图2—2),顾名思义,它是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它必须与这些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点明主题,甚至升华主题,使观众明显地感到这一环境的特性。它可具有纪念、教育、美化、说明等意义。
装饰性雕塑(如图2—3),这里专门把它作
[详细...]
- 第二章 雕塑的种类与形式 二、浮雕
-
二、浮雕
所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
它主要有神龛式、高浮雕、浅浮雕、线刻、镂空式等几种形式。
我国古代的石窟雕塑可归结为神龛雕塑,根据造型手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写实性、装饰性和抽象性;
高浮雕是指压缩小,起伏大,接近圆雕,甚至半圆雕的一种形式,这种浮雕明暗对比强烈,视觉效果突出;
浅浮雕压缩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种建筑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体量感和起伏感;
线刻是绘画与雕
[详细...]
- 第二章 雕塑的种类与形式 一、圆雕
-
雕塑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圆雕和浮雕。 一、圆雕
所谓圆雕就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户内与户外的,架上的与大型城雕,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等。
圆雕作为雕塑的造型手法之一,应用范围极广,也是老百姓最常见的一种雕塑形式,本书将重点讲述关于人像圆雕的雕塑技法。
[详细...]
- 第一章 雕塑艺术发展简史三、中国雕塑发展简史
-
在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艺术价值极高的青铜器艺术,表现了卓越的铸造技术。这些青铜器形态丰满,图案复杂,装饰性极强,并有一种强烈的动感(见第7页图1—26)。
秦兵马涌(见第7页图1-27)是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群雕。场面壮观,气势磅礴。采用一种横向式的布局,风格写实,是中国陶艺史上的一个奇迹。
汉代的霍去病墓,也是我国早期的纪念碑式的雕塑。它的《马踏匈奴》采用象征和因势象形的手法,把绘画同雕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汉像砖和汉画像砖,在绘画和雕塑相结合上也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它内容丰富,形式古朴浑厚,造型生动。
两汉后佛教传入中国,四大石窟是我国佛教雕塑的杰出代表。即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甘肃敦煌、天水麦积山(见第16页图1—29、30、31
[详细...]
- 第一章 雕塑艺术发展简史二、国外雕塑艺术发展简史
-
- 第一章 雕塑艺术发展简史 一、雕塑的起源
-
一、雕塑的起源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雕塑几乎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石头工具的出现不仅彻底地把人类与动物区分开,而且打制的石头工具已经具有雕塑的特性。而真正意义的雕塑的出现是后来人类对形象的创造,这时的人们不是直接描述自然,而是表达他们的主观概念和心中的想法。最早的雕塑是一位象征着生殖能力的女性形象(如图1—1),它具有夸张的乳房、隆起的腹部和臂部的特点,这个形象的诞生是源于恶劣的生存环境。生存与繁殖是一个部落得以延续的关键,而女性的生育又是那么神秘而又神圣。这个形象的出现是史前人类对女性生育的崇拜表现,也是一种图腾文化的雏形。
3.西方文艺复兴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一次著名的历史运动,始于1401年,是文化艺术的一次再生。整个西方文化的知识面貌产生了具大的变化。它不仅恢复了古典时期古典美术的形式和题材中的关于人文主义文化的含
[详细...]
- 泥人张
-
我是六世孙不是泥人张
①6岁左右吧,那时就开始学,从洗泥开始学起,步骤很多,哪一点做不好都不行。就说画颜色,都是从矿物提取颜料,画要传神、细致,几百个画下来都不行,生活上的观察也很重要,这些都需要细致入微地去做,才传神。
②现在的改变在于,我们也开始进行一些现代场景人物的创作,但泥人张世家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还原“泥人张”的优秀作品。而我觉得,我们在岁月流逝中没有丢掉什么,反而有所创新。
③现在是接受订单式的,顾客提前定做,一年后或一段时间后过来取。主顾有平头百姓,也有要出国或者返乡的人,老外也有。
④因为我曾经去过不少国家,所以对国外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国外对手工艺品很重视。在国外,手工艺品是 奢侈品,张世家的作品在现在确实是奢侈品,我和我父亲现在的每件作品市价都在两三万,但这个
[详细...]
- 雕塑艺术的特点
-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当人类还生活在天然岩洞中,需要与威胁生命的野兽作斗争的蒙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敲打石头,并把它打击磨制成锐利的武器或割削工具,进而运用审美意识和智能把一些可利用的物体雕磨成脱离实用的装饰品,以至成为单纯的雕塑作品。如在法国发现的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马、野猪等动物浮雕,以及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东沟发现距今5000-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原始雕塑是在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描绘人类本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世界的一种反映。雕塑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古往年代的许多事物经历史长河的冲刷下已荡然无存,历代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3000年前的妇好墓雕刻,使人能追溯中国殷商时代的信
[详细...]
- 雕塑技法 圆雕技法
-
一、头像雕塑
无论是头像、胸像、躯干,一般都先从临摹石膏入手,然后再到真人。因为石膏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静止的,便于观察比较,又是单色的,避免了视觉错觉的影响。同时它也是被雕塑家归纳概括处理过的,形体相对简洁而明确,利于学习。这也是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本节我们主要讲相对难一点的真人写生。因为真人才是我们最终表达的对象,临摹只是为了学习雕塑家的塑造方法和表现方法,体会雕塑家怎样使用雕塑造型语言,从而也是为自己的入门打下基础。
1.比例要求:1∶1
这样的尺寸,更能直观地对形体加以比较和塑造。
2.准备工作
由于雕塑工序多,工作复杂,所有的雕塑工作者都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小雕塑开始,就要对所需工具、材料安排得有条不紊
[详细...]
- 雕塑常用材料
-
1.主材
雕塑最常用且最廉价的主材是泥,与雕塑家最亲近的也是泥,它具有可塑性强,改动方便,保存难度小,温度适应范围大,造价低等优点。从小稿子到大型雕塑,都是用泥塑造原型。
但不是所有的泥都可以作雕塑的。它必须是粘性强、质地细的泥土。目前我国常用的泥有:
黄泥土,产于山丘地,土质较细,粘性强。
青灰土,产于我国江南一带,粘合性强于黄泥,且土质细。
土红色泥,土质细,粘性好,收缩小,是雕塑的理想用土。
陶土,颗粒均匀,粘性强,土质细,但收缩性较大。
这些泥使用前应经过多次搅拌,其使用效果才会更好。
除了用泥做雕塑外,还有用油泥、面、糖等材料来做雕塑的,面粉和糖在民间运用较多,而油泥也常常为雕塑家所用。油泥是一种人工制造的合成材料,它由废橡胶、蜡、植物油或
[详细...]
- 雕塑内部架子
-
1.圆雕头像架子(如图3—4)
这种架子有两种:一种是用60公分左右长的方木棒做芯棒,下端用短方木块在台面中心位置卡死钉牢即可;另一种是用角铁或水管做高约60公分左右长的芯棒,下端焊成“十”字架形角铁连接,并钻孔,以便用铁钉在台面的中心固定位置。由于金属对泥的附着能力差,所以一般在金属芯棒上还得绑上一根木棒,用棕绳缠好,这样,头像架就做好了,它要求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不左右和前后摇晃,结实牢固。
2.圆雕胸像架子
普通动态的胸像架子,用头像架子即可,只是再在上面绑上更长的芯棒,再用一根横木作肩,用木块把它钉成三角形以加强其牢固性。如遇到动态特别大的胸像,架子要根据具体的动态扎,如“阿波罗”像。所以当动态变大后,应随机应变,根据具体的动态,
[详细...]
- 雕刻技法浅析
-
所谓技法,就是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的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作品在“脱壳而出”的快慰,而且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产生的特殊韵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产生新的意韵。因此,在木雕艺术创作中,最有意义的探索是运用各种刀法,恰到好处的体现我们的创作意图。
刀法好比书法、绘画中的笔触,它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优美的笔触之所以形成是技术达到了纯熟的表现。时常有人在临摹一张好画时,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笔触,因为笔触是作者的心灵与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任何模仿都难以体现的东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那种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
[详细...]
- 书画价值的不定性
-
“一纸千金”和“一张废纸”仅一步之遥
1995年,在杭州的一场书画拍卖会上,发生了一件让媒体广泛关注的事件。一幅张大千的《仿石溪山水图》拍出了11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但拍卖刚结束,就爆出此画为赝品的消息,令买方无法接受。于是他拜访了在画上题跋的两位著名鉴定家谢稚柳和徐邦达进行查证,结果出乎意料。
徐邦达展开画轴一看,便认出画上的题跋是他的真迹,但画本身无论是笔锋还是设色都与真迹相去甚远。原来徐老4年前曾经鉴定过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的真迹,并有题跋。现在这幅赝品上的题跋,正是从那幅真画上“移花接木”拼凑上去的。
但谢稚柳却认定此画就是张大千的真迹。谢老也记得三四年前,曾有人拿来这幅画请他鉴定,当时画的左下方,在画芯之外已有人做
[详细...]
- 泥塑教学思考
-
一 泥塑训练的目的
泥作为一种在雕塑艺术的基础教学中最容易上手,并可反复使用的可塑性材料,在我们的教学方法中和理念上,是有很大的可进一步发掘的潜力,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形”的概念的理解和强调,基本上是到位的,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明确的,既以雕塑家的眼光来看“形”以及对基本形、整体观念的强调,特别是在人体写生训练中所贯彻的大的动态、重心、比例、模特的形体特征等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旨在训练学生掌握基本写生能力方面的教学体系。但是在培养学生对泥塑语言有个性探索的要求不够重视,没有看到学生做为一个个感受自然的个体,对模特的形体感觉是多样性的,对泥这种可塑性材料的体验也不相同,从而形成在观察、感受、造形表现多种可能。我们以往对学生的要求是一种单一的观察、理解“形”的方
[详细...]
- 浮雕人体
-
1.比例
1米左右高,最厚与底板高差为15cm。
2.材料准备
铁钉、棕绳、雕塑刀、薄膜、喷水壶等。
3.架子
架子与浮雕头像架子一样,只是尺寸更大些,同样缠上铁钉,以便挂泥。
4.制底板
同浮雕头像制底板一样,只是略厚些,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水分,从而减小泥的收缩性,较好地控制裂缝。
5.画像
同浮雕头像的制作一样先设定一个光源,以便使板面成中间色调,并选定一个角度,初学者最好是半侧面或侧面,然后用线准确地描绘出对象,同时,注意对象的比例、动态和透视,以及画面的构图。
6.加泥
加泥既要仔细又要大胆,经过仔细观察,争取一次把体量加足,形状加到位,压紧拍实,再用雕塑刀稍稍归纳。等全部加了一层泥后,首先检查轮廓线,把多余的去掉,少的补上;
[详细...]
- 居住区环境中的雕塑设计知识
-
雕塑与环境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 雕塑一直作为环境中的装饰物而存在, 即使到了现代社会, 这一传统依然保留。与其它类型的环境相比, 雕塑在居住区环境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它的形式与位置, 以及数量的多少都对整个居住区环境气氛的营造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居住区环境与其它类型的环境不同, 它更加着重于创造出一个人们愿意交流、充满活力的场所。所以其中的雕塑也应顺应这一主题。
雕塑是住区小环境的点缀, 但它不是仅作为独立的装饰品而存在。它应尽量提供给人们一种开放的心境去与他一块儿观赏、使用的人进行交流。这时雕塑成为一种道具,它的目的是让它服务的群体使用的过程中去发现彼此的共同点, 去沟通与交流, 而不是仅仅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风景”。
同时, 正是人们的相互交流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于生
[详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