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构图的困惑六:关联的意义
-
关联是事物与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或反差形成的内在纽带,当两种事物(或以上)需要同时出现在画面中,如果没有关联这只能引起视点散乱,我们平时在拍摄中,有时总是想把看到的就都拍下来,图片出来一看,才发现不知道应该看什么了,这时候才想起了减法,减法一用,如不得法,又剪去了图片的意义。那多个主体在怎样的情形下能够组合到一个画面里?应该应用什么方法来做呢?
当学习了视点趣味中心处理的方式后,对单一主体在画面的位置处理方法已经了解掌握了,当主体是两个或是三个甚至更多的时候,构图便又变得无所适从了。当所谓具像的主体是两个以上时,主体已不是具体的这几件物体了,这个主体已是蕴涵在具像主体中的某种联系,在此称之为关联,当这个关联存在的时候,图片中虽有多个物体,也不会引起视点分散。例如:最常见的旅游纪念照,没有人会认为景物与人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把二者分开来拍
[详细...]
- 摄影构图的困惑五:曲线的魅力
-
曲线很容易吸引人们的视线,而且,我们对曲线有着一种莫名的喜爱,而自然界能够体现曲线完美的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动物或是植物,还有是一些有运动现象的物体,曲线除了这些潜在表现生命运动活的象征寓意以外,是不是还有其它的奥秘,使得曲线的魅力让我们能够痴迷不返。
平时我们看图片时,当看到一些简单曲线时,会用弧线、S线来表述对曲线妙的感受,而当曲线愈加扭动,组合更加复杂时,情绪会被愈加的激发,那这个情绪来源的动力是怎么形成的?怎么会有一种无穷无尽的感受。
单纯找寻曲线的魅力所在是不太容易的,如果我们把曲线截成一个个线段,那就会看到这些线段是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的边线,这样我们了解到这些曲线中隐含着许多的圆,看出这些圆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又能给我们哪些有关曲线魅力的答案呢?
圆,我们知道自从人类迷恋这个东西以来,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详细...]
- 摄影构图的困惑四:趋势的秘密
-
什么是趋势?趋势是事物发展可能到达而还没有到达的方向,发现某种趋势,便可以引导众多追随者去追寻相同的目的。趋势在一幅摄影作品中有没有可以深入挖掘的空间,这些趋势都隐藏在图片中的什么地方,这些隐含的趋势都在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趋势在图片中具体的是些什么呢?
趋势在图片中没有具体的指向,趋势的表现基本隐含在线条或着事物的指示当中,什么样的线条具有趋势的作用呢?平行的线条有吗?可以说没有,平行的线条即使在地球上转上几圈也不能相交,就是说没有到达的方向。在图片上纵横交错的线条有吗?也是没有,因为相交的线条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线条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我们要的趋势呢?不是平行的线条,不在画面中交错(线段可能在画面内交错,但是,没有实质交错也可)的线条,要在画面以外的不远处相交,还有隐含在事物指示当中落点在画面以外的隐含线,这些都是具
[详细...]
- 摄影构图的困惑三:平分天下
-
如果我们把每个风景图片都看作是一个一个的小天地,再把这方天地往大了去想,就是我们一个一个的天下,那这个天下我们怎么分配好呢?看看我们多数人怎么分的,天与地平分,天与海平分,平分来,平分去,却总感到是分配不均,画面不能稳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已经很公平的处理了天下,而这天下却显得这么的不够太平,细想一下历史给我们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大一统时代以外,三国是最富有时代故事的历史了,也是我们印象最深的时代了,孔明为了不具备抗衡实力的刘备能够存在一方,提出要促成三足鼎立之势,让刘备在天下相对稳定的阶段得到了发展。
三足鼎立与我们的摄影又有何干呢?两点是线,三点是面,两点的线是扯不清的,而三点在面上是可以站稳的,一个稳定的格局我们为什么不能拿来应用呢!
我们在实际拍摄中只看到了天与地、海与天,难道在这两者之间再加上一个什么的,
[详细...]
- 摄影构图的困惑二:错乱的线条
-
线条是绘画表现的基本方法,在摄影中同样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我们很多很多的照片不能登入艺术的殿堂,究其原因有很多便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主体与其它线条之间的关系,不能让线条达到错落有致,很好的去衬托主体,使得线条无序的与主体重合交错,最后,无情的“切碎”了我们精心营造的画面。
线条起着这么大的作用,我们怎么会这样无视各种各样的线条存在,怎么会让线条无序的充盈画面,我们的眼睛平时都在注意些什么,为什么图片上会出现这么多的线条?这又不得不说我们观看的方式,眼睛在观看实景时看到的是立体的景象,视点始终是一个,不论你怎样运用眼睛,只能看住一个点,有人说了,我们不是把朝向方整个扇面的景象都看清了,怎么能说只看到一个点呢?我们之所以能够看清很大面积的景象,依赖的是眼球不停的运转和眼睛不断地变换焦距,景象在脑海中有所暂留获得
[详细...]
- 摄影构图的困惑一:主体居中
-
这是最常见的构图困惑,很多主体居中的照片是不能让人有感觉的,为什么会这样?摄影者不禁要问,在拍摄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感觉,当看到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景物时,是真有那么一阵创作的冲动,用眼睛通过取景框尽力地盯住看,生怕抓不住这个景象,最后,照片还是不能引起他人的注意。照片虽然很清楚,色彩很鲜艳,可是为什么不能吸引人呢?困惑挫伤了我们的创作热情,这个困惑的原由究竟在哪里呢?
这个困惑的产生是个生理自然的问题,解决这个困惑先从了解我们自己开始。图片是用我们的眼睛来观看的,摄取图片也是通过我们的眼睛。都是通过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与看就这么不同呢?剖析现象我们可以了解,看图时我们用的是双眼看大图,拍摄时用单眼(即使是双眼)看的是小图,还有相机的聚焦和测光功能设计在取景器的中心。双眼看图和单眼取景、大图和小图这些怎么就会有两种观看的感受呢?从图片是
[详细...]
- 人体摄影之构图1
-
有人认为,所谓摄影就是记录下决定性的瞬间。作为美眉的拍摄,它决定性的瞬间是什么?是让我们感动的美!
这是一切姿式与构图的基础。是的,手拿相机,面对美眉,我们常常会忘了我们拍摄的目的——那让我们感动的一瞬间的美。所有的美眉拍摄的参考姿式都是来源于这个美丽瞬间的发现。比如我拍的下面这张照片 , 照片里的美眉是我的学生,她在学生自己排演的课本剧《雷雨》中扮演繁怡,她坐在那里叹气的瞬间,负责拍照的我,透过取景框,发现了那种感动。事后找到这名学生重新摆了这个姿式,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一张本人用长焦相机,钻过树丛的抓拍到的正在和朋友说笑的女士,她长得不能说很美,但所透露出的那种开朗活泼的气质同样让人感动。
记录美,是我们拍摄美眉的动因,所以画面的和谐,完美是我们的追求。也
[详细...]
- 人体摄影之构图2
-
一、拍摄角度
通过姿式篇,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到,平行的角度是常见角度。而仰拍,俯拍都不常见。仰拍,易使得人物的下巴变宽。反过来说,也可以使人物面部变得丰满。
而俯拍,改变了身体的线条。使他变瘦。成功的利用这种变形使得人物生动起来。但因为两种角度失去了人物的亲近感,所以并不常用。
[详细...]
- 人体摄影之构图3
-
二、使用相机和镜头 一般的拍摄美眉应该用标头或者长焦
广角会使人物变形
其实用标头如果离得太近也会产生变形
长焦镜头的优点是使得实焦距变短,使得背景虚化,更加突出美眉,所以常常被使用,缺点是,用长焦的话,拍摄者与美眉的距离太远了。这点贝纳通应该有体会,上次在玉渊潭拍片子的时候,我都快跑得美眉看不见了。
我们经常看到拍摄男性的照片采用的是阴阳脸布光,就是让男性面部的一部分沉入黑暗中。以面部来说,照亮光亮面的主光和照亮阴暗的面光的强度对比,称为光比。男性的光比大,呈阴阳脸样子,而女性的光比一般较小。这是有道理的。
[详细...]
- 人体摄影之构图4
-
女性的美,主要是种温柔细腻的美。光比小的平光,使得美眉的面部起伏不大,兼之呈现出的面部柔滑的线条,给人一种亲近温柔的可人感觉。 失败案例: 由于强光照在鼻子上,使得人物有了个突出的大鼻子,同时使得脸部向下凹。
上面这张,是大光的作品,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摄影风格,但是我不喜欢! 另一个防碍美的因素就是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只能陪衬美眉,不能干扰美眉。
上面这张是本坛某版主自传中登出的照片,显露出某版傲人的腰枝,本来挺好的,只是出来个牛尾巴,殊为遗憾!本人见过许多类似的照片,有顶着塔的,有顶着树桩的。这些都是没有注意环境造成的!
至于说用什么相机,本人认为无所谓,当然好的相机层次鲜明,照片会更靓。但是普通的傻瓜相机也同样可以拍出好的照片。
[详细...]
- 人体摄影之构图5
-
三、用光 前面讲过一般的用平光
作为人像摄影,逆光是个高档次的选择
逆光和侧逆光要注意对面部暗部进行补光。否则面部就会很暗。可以用反光板和闪光灯。但是用闪光灯的话要注意光的色温会有不同,注意下面这张照片中美眉身的低色温和背后水天的高色温的差别,可以猜测这是用人工灯拍的,故意没有在暗部补光,造成一种忧郁感。
如果不进行补光,而又想让人物清楚一些的话,那么背景就会因为曝光过度而看不清楚。
对光比的改变,大小就看你对美眉身体和面部的美的理解了。
以画幅中灰白占的比重来区分照片的影调。深、黑色多的是低调片子,白色多的是高调片子。
[详细...]
- 人体摄影之构图6
-
和光比小的原因一样,一般地,拍摄美眉用高调的片子,这样可以很好的表现出美眉的清纯的感觉。
[详细...]
- 人体摄影之构图7
-
四、图底分离
美眉照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让美眉从画面中突出出来。方法一是色彩,根据背景色选择着装颜色,使美眉从背景色中分离出来。
[详细...]
- 人体摄影之构图8
-
有的时候,为了保持主体与环境的整体统一,人物着装与背景用同一种色系。此时,背景和主体的繁杂与重复的对比,也可以使图底分离。
上图中有人物着装与背景颜色相同,是因为背景是单色而区分出人物的。图底分离的另一个更为常见的方法就是让背景虚化。这是在外景拍摄中的常用手法。
当然,图底分离同样存在色彩的对比与搭配问题。
[详细...]
- 人体摄影之构图 9
-
虚化背景的方法,一是使用长焦镜头,二是开大光圈。使用傻反相机时,一定要注意用手动功能,把光圈开到最大,否则下面照片的背景虚化效果是出不来的。
这两张照片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背景虚实的不同的差别!虚背景人物在景前,而实景中,人物是融入景中的感觉。
[详细...]
- 青田石雕的凿法
-
青田石雕以技智巧施、色质妙用、细镂精雕、秀逸玲珑博誉于天下。其作品创作离不开传统的凿法。掌握凿法是创作青田石雕的基本功。根据笔者多年的从艺实践,现就青田石雕凿法技艺谈点粗浅认识。
所谓凿法就是右手握住凿瓮下部,凿柄头顶在右肩软窝,左手拿(或按)住坯料,凿身搁在大拇指上,以左手拇指贴近右手拿为支撑点,通过右肩的向前摆动用身躯力量一下一下地将凿向前推进,同时用砍凿敲打粗坯,左手捏凿,右手拿榔头敲,轻重度适中即可。
艺人们使用凿在长期的雕刻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体会,即:肩窝顶实手捏紧,拇指垫稳戳的准,正凿反凿都要用,凿方圆大小功不同。凿口有方圆阔狭,凿法也各有特点。一般用凿规律是厚凿敲,狭凿镂戳,中、阔凿宜于铲刨,圆凿则专用作修凹槽。用凿技巧可归纳成“敲、戳、镂、铲、刨、圆、正、反、角、横、直”十一字,下面
[详细...]
- 浮雕人体技法
-
1.比例
1米左右高,最厚与底板高差为15cm。
2.材料准备
铁钉、棕绳、雕塑刀、薄膜、喷水壶等。
3.架子
架子与浮雕头像架子一样,只是尺寸更大些,同样缠上铁钉,以便挂泥。
4.制底板
同浮雕头像制底板一样,只是略厚些,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水分,从而减小泥的收缩性,较好地控制裂缝。
5.画像(如图4—42)
同浮雕头像的制作一样先设定一个光源,以便使板面成中间色调,并选定一个角度,初学者最好是半侧面或侧面,然后用线准确地描绘出对象,同时,注意对象的比例、动态和透视,以及画面的构图。
6.加泥(如图 4—43)
加泥既要仔细又要大胆,经过仔细观察,争取一次把体量加足,形状加到位,压紧拍实,再用雕塑刀稍稍归纳。等
[详细...]
- 雕刻葫芦的技法
-
雕刻葫芦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大、中、小三种特制的钢针,在葫芦表皮上,以纤细的线条阴刻出所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后涂上松墨,使线条变得很明显。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 “描写”。另一种技法是用刻刀将葫芦的壳镂空,以粗犷的空隙线条勾勒出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雕刻”。画面刻好后,再在葫芦上下饰以环形卐字图案,最后配上化学或银质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
葫芦雕刻分为两种:葫芦雕和刻葫芦。葫芦雕区别于其他葫芦器的主要特征是既非单纯的范制,也非单纯的雕刻,而是将范制、雕刻、火绘、拼接组合融为一体,成为一门综合的葫芦器工艺。葫芦雕以拼接组合为主, 最常见的是再辅以雕刻、火绘、也有人还辅以范制。 使用材料是品种不同、大小不同的天然葫芦, 剖开后利用不同部位,重新组合
[详细...]
- 雕塑仿古砖的设计方向与设计方法
-
(一) 仿古砖的设计方向与表现内容
确切的说,一切与“自然”有关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都是仿古砖设计的方向和表现的对象与内容。仿古砖的概念包括:天然的、多变的、朴素的、原始的、随意的、历史的、岁月的、古旧的、以前的、怀旧的、古色古香的、斑驳的、沧桑的等等。我们把这些概念梳理和归纳成以下五个方面:
1, 仿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物质形态。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物质, 如岩石、树木、植物等有着自然的色泽、肌理、纹理、质感 ,是最天然、最自然的物质形态,是“自然”的典型代表,它们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因此是仿古砖首仿的对象和设计内容。
2, 仿天然材料制作的产品。诸如纸张、皮革、编织(草编、柳编、竹编、藤编)、木地板
[详细...]
- 大型紫砂陶浮雕的创作
-
在创作大型紫砂陶浮雕过程中,材料和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形成大型紫砂陶浮雕艺术的主要风格。我所谈的大型紫砂陶浮雕艺术作品指的是规模较大,并且已经应用到室外大型建筑或独立建设的艺术墙体之上,不仅拥有几百到几千平方米的面积,甚至还拥有几百吨以上的重量,并且是用紫砂陶材料创作烧成的大型浮雕艺术品。它是具备建筑感和占有广大空间的环境艺术,同时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创作工程。比如坐落在深圳的《万福壁》和《胜利大营救》等大型紫砂陶浮雕作品。
在大型紫砂浮雕创作中,原材料的特性被应用得淋漓尽致。雕塑本来就是材料的艺术,材料能决定其艺术作品的风格。20世纪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曾讲过:“每种材料有它的特定品质,每个雕刻的观念,需要某种材料。我一直喜欢直接在雕刻材料上用刀,罗丹是用铸的,米开朗基罗用凿子。前者给雕刻材料加
[详细...]
- 浮雕的形式语言
-
浮雕艺术在中国当代城市建设和城镇城市化进程中,应用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作为社会和公众所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目前浮雕艺术作品在创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颇。长远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教育入手,从学生入手。以下结合本人在教学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对浮雕艺术教学的课题研究。
浮雕作为雕塑艺术中的一种造型语言和形式,有它特有的塑造方法,它是在有限的塑造空间里对自然物象进行体积上的合理压缩,并通过透视和错觉等方法向人们展示较抽象的空间效果。由于浮雕是在第三度空间上经过了压缩,立体的形象被压扁,形体上也见薄,所以又往往容易被人错误地认为浮雕就是“圆雕的一半”。不少本专业的学生开始也认为:浮雕头像写生就是塑造模特那所能看到的半边头形。因此,所做的形象好似半面圆雕头像贴在泥板上,不
[详细...]
- 玉雕制品的加工流程
-
玉雕制品可以说是最能体现玉石之美的玉石产品,也是玉石文化的精髓所在。玉雕工艺,使得玉石材料成为区别于其它自然宝石资源的独特而自成体系的一族。雕工的好坏极大地影响着成品的价值。
玉雕制品的内容很广,通常是指玉石表面甚至内部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玉石制品。最主要的有玉雕摆件,如人物、花、鸟、兽、花卉、陈设器皿以及大的玉雕山子等;此外,还包括各种花件,如形形色色的挂牌、挂件或佩饰等;还有各种仿古玉件及实用器皿如文房器具、茶具、烟具、酒具等等;也包括需用玉雕工艺加工的首饰品等等。玉雕制品的加工与前述琢型有所不同,相对也复杂得多,通常需要专门的设备来完成。玉雕制品的加工工艺,通常分为选材、设计、琢磨、抛光和过蜡这五道工序,以设计和雕磨工序最为复杂。
1、设计与选材
对于玉雕工艺品来说,选材和设计的关系很
[详细...]
- 竹雕的收藏与投资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由考古而知,我国对竹子的利用可追溯至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竹制的箭镞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各时代连续出现的各种竹简、竹扇、簪、笔杆、篾盒、竹席、竹胎漆器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竹雕与古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浮雕龙纹彩漆竹勺,日本正仓院藏传世唐代留青竹刻“尺八”,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夏陵出土竹雕庭苑残片,表明竹雕始终占据历史生活的重要位置,可惜竹材不易保存,显得过于零散而缺乏系统。可以说,在明中期以前,竹雕囿于日用,功能介于收藏品和日用品之间,还不能称为独立的门类,只是为其自身的勃兴准备了条件。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萌芽的出现,大量文人的喜爱与追捧,竹刻的艺术性得以大幅提高,影响及于牙、木雕等领域,逐渐成熟。雕刻技艺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详细...]
- 墨模雕刻艺术
-
墨模雕刻艺术 墨的艺术欣赏价值主要在于墨模雕刻艺术。历来制墨家对墨模十分重视。墨模又名墨印、墨范,用石楠木、棠梨木制成,也有金属墨模,金属模具钤压的墨棱边锋利。墨模上,以手工镂刻造型纹样的负形。主要造型技法有阳刻、阴刻两大类。阳刻包括平底浅浮雕、浮雕;阴刻包括线刻、浅刻、深刻。平底浅浮雕是墨模雕刻与其他雕刻艺术不同的特有基本造型技法,除了刻出凸起0.1~0.2mm的阳纹外,凹下的部分包括阳纹底缘要刮平、刮光,处理成一个平整的托起阳纹的底面,这样,钤出的墨表面平坦光洁,微凹的纹样描上金色后基本填平,有直接绘写的效果。墨模雕刻造型形象一般以工细写实见长,在方寸版面上,表现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等。
使用和保藏 墨在砚中和水研磨成流体墨液。须用清水,边磨边添,不宜用热水。墨磨毕揩干磨端水渍,放入盒中存放。
新墨胶质较重,存放一
[详细...]
- 寿山石雕艺技法----圆雕
-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它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也是“东门派”的主要技法。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福州地区陆续发掘出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寿山石圆雕作品。据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圆雕自南北朝以来一直是寿山石雕的主要技法,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昌盛时期,雕制人物、动物也仍然以圆雕技法为主,只是这一时期的圆雕技法和古远的南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作品的艺术水平也是天差地别。享有盛名的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虽然雕刻风格各异,却都是圆雕大师,他们的许多圆雕作品也都成为传世之作。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
[详细...]
- 寿山石雕的工艺技法
-
1、“相石”设计
寿山石雕艺人在创作动刀之前,总要对着待雕刻的石料仔细揣摩一番,这就叫“相石”。
“相石”在创作过程中是极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相石”揣摩推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雕刻艺法
1)雕刻寿山石工序大致分为:
打坯——运用雕刻工具,将原料的多余大块面切除,使其适合于作品题材的需要并在粗坯的基础上,继续雕琢景物的各部结构,达到表现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内容。
凿坯——凿坯时先粗后细,由表及里,通过凿坯,使作品所表现的景物如人体的结构、衣饰、动物的毛发、肌肉、山峦的皱法,树木、花卉的枝叶,瓣蕊以及配景的细节等,都应该达到基本清晰精确。
修光
[详细...]
- 寿山石雕艺技法----镶嵌
-
镶嵌又称屏雕,属于小件浮雕的范畴。在中国以金玉珠宝作为饰物的镶嵌历史十分久远,但镶嵌与寿山石雕结缘则始见于清初。一代宗师杨璇就曾在寿山石雕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而把寿山石雕镶嵌在别的衬托物上,并形成一种技法,却是20世纪70年代,为寿山石雕“东门派”传人林寿堪首创。其具体做法是把不同颜色的寿山石片,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图画进行分解,刻成浮雕,然后再按照图稿把它镶饰在漆器的屏风、挂联、桌屏或器皿等物件上。这种技法产生的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寿山石色彩十分丰富,人间百色应有尽有。二是福州乃全国有名的传统工艺之乡,脱胎漆器的技艺闻名内外,因此把寿山石雕镶嵌在脱胎漆器之上,可谓珠连璧合,相形益彰。
寿山石镶嵌的制作程序分为设计、雕刻和粘贴三个步骤。设计包括“器具造型”和&l
[详细...]
- 寿山石雕艺技法----薄意
-
薄意是寿山石雕的专用名词,也是寿山石雕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因其浅刻如画,所以也称“刀画”。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正因为这样,优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特别富有欣赏价值。薄意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名冠寿山石界,而且因其雕刻技艺高绝而使作品独具艺术魅力,因此笔者认为薄意是寿山石雕的最高境界,它和其它雕刻技法相比,不仅要求雕刻者掌握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功底,而且要求他们在书法、篆刻、国画、诗词音律等方面,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造诣,只有这样,薄意
[详细...]
- 寿山石雕艺技法----微雕
-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萧艾《甲骨文史记》记载:“甲骨文雕刻技巧十分精妙……小的细如芝麻,或峭拔苍劲,或秀丽多姿。”这说明,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篆刻边款艺术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土在印章这方寸之中,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便也开始出现。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划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
[详细...]
- 寿山石雕艺技法----篆刻
-
篆刻历史始于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统一推广使用小篆,篆文便成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内容,以后世代相袭,成为一种独特的雕刻艺术。由于古代篆刻皆以金银铜玉为材料,直至元朝王冕开创花乳石材刻印之后,寿山石的篆刻历史才翻开了第一页。
由于寿山石的篆刻与印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寿山石篆刻的历史,形象地说,都写在寿山石印章的印面上。明代文彭首创书法镌进印章旁款,清代丁敬等人以切刀力追古意,风格雄健,风靡江浙,自成“浙派”(或称“西泠派”)。其后,邓石如又以书入画,将刀法与笔法融为一体,一变秦汉印艺风貌,人称为“邓派”(或称“皖派”)。至清末,赵之谦吸取当时出土的秦汉泉、洗等铭文入印,别开生面。民国时吴昌硕在汉印及前人的基础上熔诗、书、画、印于一炉,浑朴
[详细...]
|
-
-
|
|
后窗·寓言
上海市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号1-3F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