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08:47:05
    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中国的"国石":藏"玉"风起"和田玉"首当其冲

      分享到:
      2010-02-24 13:27:07

           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玉自新石器时代绵延7000多年经久不衰,玉早已深深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玉文化是历史最悠久、最能代表东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玉代表了品德高尚、美好与尊贵。和田玉收藏,正是继瓷器、字画收藏兴起的另一个收藏热。

        西安市邮政局钟楼翡翠玉石卖场赵先生告诉记者,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在传统玉石中占据首屈一指的地位。和田玉坚硬细腻,质地优良,作为玉的代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和田玉就极受人们喜爱,是收藏品中的重点品类。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方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分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称山料。

        和田玉根据产出地的不同,可分为:籽料、山流水、山料三种类型。籽料是指原生矿剥蚀被冲刷搬运到河流中的玉石,分布于河床及两侧的河滩中,玉石裸露地表或埋于地下。因为它年代久远,长期受水的冲刷、搬运、分选,去其了糟粕,留存了精华;山流水是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由河水冲击至河流中上游而形成的玉石;山料又称山玉,是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山料的特点是块度不一,呈棱角状,良莠不齐,严格说,山料没有经过大自然的洗礼,没有饱吸宇宙之精华,应当叫它为玉石,不应当叫玉。

        和田玉具有极高经济和收藏价值,那么,收藏和田玉到底要收藏什么呢?赵先生说,依照玉的成色不同,价格不同,如果是特级羊脂和田白玉,一公斤可达百万,是黄金的好几倍。依据和田玉的颜色与质地纯净度,白玉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莹润,为和田玉中的优良品种。在汉代、宋代、清代几个制玉的繁荣期,都极重视选材,优质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重器”;青玉和青白玉色呈深灰绿至蓝绿色,不透明;碧玉色泽要呈深绿色(菠菜绿色);黑玉因主要成分含分散的碳质或石墨,因而色泽呈灰黑色或灰黑与白色相间的条带为上品。

        对玉市场走势,有专家分析说,近几年,人们生活更多地开始关注健康。而人养玉、玉养人之妙,的确让玉器制品在民间被广泛炒热,并被打造成为时尚佳品,这其中又以和田玉销售最火。未来十年和田玉将是全球收藏界的热门之一,因此,和田美玉价格有继续提高的潜力。聊了这么多,无非是“抛砖引玉”,目的在于我们在收藏与投资的同时,要珍惜和保护和田玉的资源,在藏家收藏过程中要以专业的角度去鉴别把玩,来共同促使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久盛不衰。

      展览活动
      空谷传声——孙全义油画作品展
       西安市东南三环交汇处华中星辉奔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三楼
       
       孙全义
      和其光——李恩成、韩斌、陈涛三人画展
      北京市朝阳区京顺东街北一号地坛医院北门斜对面
      山花烂漫——范存刚、朱赓博中国画邀请展
      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37号
      观·想的表达:尚可作品展(淮安展)
      淮安市生态新城翔宇南道15号
      艺术访谈
      追求艺术的精神——艺术家吕重阳访谈录
      博宝艺术家网:是什么原因或者动力引导您一直坚持绘画不放弃? 吕重阳:当今大多数书画家,尤其是画国画的同道中人——... 详细>>
      >>“我要创作价值两千万元的名砚”——访台山籍中国工艺美术...
      >>留住手艺——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茅子芳、文乾刚访谈录
      >>心系神舟 ——访“神5”邮票设计者之一 王虎鸣
      >>杭间清华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主任杭间访谈
      访谈视频
      中国青铜文化 99
      中国青铜文化 98
      中国青铜文化 97
      中国青铜文化 96
      中国青铜文化 95
        联盟站点:>>
      1. 大众文化网
      2. 画画世界
      3. 菏泽新理想学校
      4. 菏泽市书法艺术研究会
      5. 红心伟业
      6. 阿特艺术网
      7. 中国书画家网
      8. 曹州艺术网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2

        工艺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ymsj.com,All right

      外联部: 

      邮编:100069 电话:   
      技术部: 邮编:100052 电话: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62(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