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14:58:34
    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工艺美术家网 --中国最大工艺美术门户网站 >>艺术知识 >> 篆刻
    1. 篆刻流派
    2.   在漫长的篆刻发展过程中,各种风格各异的流派以及为数众多的篆刻家层出不穷。   [文彭、何震]   文彭,字寿承。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善书画尤精于隶书,篆刻娟丽清雅。何震,字主臣,是文彭的学生,精于文字学,治印一变文彭之风呈现古朴苍劲的风貌。宋元以来的印材大多为牙章由文人篆印,工匠雕刻。传说至文、何开始以“灯光冻石”(青田石一类)治印,风靡印坛。印材的改革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彭、何震努力扬篆刻艺术被尊为篆刻之祖,作品在明代被奉为典范。何震的风格名重一时、后人推之为皖派(也称“黄山派”、“微派”)的开创者,与文彭合称“文何”。   [皖派、徽派] 开创者为明代何震,继何震之后,首 [详细...]
    1. 篆刻十宜十忌
    2. 十宜 笔划字多的印,宜排得安详。 笔划字少的印,宜排得沉著。 方笔方形字宜排得丰满。 圆笔圆形字宜排得劲挺。 单笔无所依者宜挺而略带濡涩。 有相同笔划的字宜紧凑而排列的有参差。 多转折的字宜灵活。 字的直话或横画宜刻得浑厚。 朱文一般刻得秀劲。 白文一般刻得质朴。 十忌 笔划方正忌板。 笔化圆转忌滑。 字数少忌散慢。 字数多忌杂乱。 巧忌纤媚。 拙忌狂怪。 笔划瘦忌单薄。 笔划肥忌臃肿。 笔划转折忌露角。 字之起笔、终笔忌尖而锐。 [详细...]
    1. 篆刻工具介绍
    2. [刻刀] 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 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 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 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钤印后印 [详细...]
    1. 篆学指南
    2.  余读周公谨所著《印说》, 叙论精确, 前辈文何多宗之。 第稍嫌其繁冗, 特节录数则。 语虽不多, 而作印之要已备, 因名之曰《篆学指南》, 以贻同好云。   印者何?信也。 信从爪何?手持信也。 从节何?节表信也。   先辈云, 汉有摹印篆, 其法只是方正。 后人不识古印, 妄意盘屈, 大失古法。 自唐篆始作俑。 又汉印文皆白文, 朝爵印文皆铸, 盖择日封拜, 故可缓;军中印文多凿, 盖即时行令, 故不可缓。 唐易朱文, 古法渐废, 至宋绝无知者。   阳文文贵清轻, 阴 [详细...]
    1. 篆刻探微[部份]
    2. 印的名称与认识古印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 它是以文字基础, 通过笔墨使用的技巧, 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抽象艺术。 由于历代官方与民间的重视与提倡, 书法几乎被所有的读书人视为既实用又能消遣的高尚艺术, 更由于汉魏以后, 行书与草书的流通与发达, 把书法的艺术境界, 发挥到了一种颠峰状态, 确立了书法的美术性质及深度, 促使书法不局限于整齐划一的篆隶正楷的图案性, 而形成了一种可以与生理心理两方面相配合, 能发展自己意趣, 又能随意挥洒的艺术了。 在行草流行之前, 能够保存古代书法艺术的实物颇多, 骨、铜器、碑碣、简册等都是古代文字之所寄, 我们可以由此窥探书法的源流。 [详细...]
    1. 用印讲求“四美”
    2.  就美学观点看, 用印之审美包括4个方面, 即印体美、质色美、印面美和印文美。 印体美指的是印的形体美;质色美则是印体质地和色调呈现的美感;印面美是印面形状在使用后出现的美;至于印文美, 概括为内容新颖、文字布局合理、刀法精湛、边款适宜所构成之美感。 就审美要求而言, 上述四者都要具备, 方能体现用印的完美性。   然而, 因受传统和种种因素的限制, 目前人们见到的大多是印文与印体、质色不和谐、整体形象很不起眼的印件, 即便是前人留下各种印件, 能达到印体美、质色美、印面美和印文美的, 也是凤毛麟角, 少之又少。 甚至价值万金的皇室御用印, 从审美角度看, 也很平平。 究其原因:一是形体好、 [详细...]
    1. 印章种类
    2.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 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 印文笔划细如毫发, 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 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 文字有铸有凿。 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 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 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 使用的文字叫秦篆。 看其书体和秦汉量, 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 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 印面常 [详细...]
    1. 篆刻工具
    2. 一、刻刀 刻石用的刀是平口式刀。 口是平的、两面开刃, 开刃 的斜度为二十至三十度角, 如四十五度以上的角度, 因为太钝, 不易入石。 刀刃薄的适宜刻爽利一类的印 , 刃身厚的适宜刻苍浑一路的印, 刻铜时用斜口刀, 刻玉时用钻式刀, 刻木竹用薄刃刀, 如刻草书边款, 除用平口刀外, 也可以用吴让之式四面有刃的尖刀。 至於刀的长度, 则以手持不重, 且超过食指一倍为度 , 大约足十五公分左右, 在刀杆上都需要缠棉绳或籐条, 以便於把持。 二、砂 磨石章必须用水砂纸, 不可用木工用的砂纸, 磨时垫 於小块玻璃板下方再加水磨。 [详细...]
    1. 什么是篆刻
    2. 什么是篆刻呢?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 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的概念:顾名思义, 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 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 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 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 笔意劲秀, 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 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 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 [详细...]
    1. 篆刻刀法
    2. 执刀有两种姿势:一是用执毛笔的方法, 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执刀, 小指抵住无名指, 刀口向右, 刀杆倾斜。 运刀必须是向左推进。 二是像握拳一样, 五指握刀, 大拇指在外面, 运刀是由外向内冲切。 第一种执刀怯较灵便, 适宜小中印及工细风格的印;第二种执刀法力量较强, 但也显得不太灵便, 适宜大印及粗矿风格的印。 关于刀法, 古人有复刀、补刀、埋刀、舞刀、涩刀、留刀等多种刀法名称, 其实概括地说, 就是切刀与冲刀两大类。 1.切刀 运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内, 先将刀锋切入石内, 使刀杆顺笔画方向摆动, 一起一伏地切刻前进, 如人在沼泽地行走 [详细...]
    1. 篆刻边款艺术
    2. 边款艺术是整个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边款, 一般泛指刻于印侧或印背的文字、题记。 它起源于隋唐。 当时制印部门的工匠, 只是在一些官印周围刻上制印年记、编号和释文等内容, 虽然还称不上艺术, 但已形成了边款艺术的雏形。 正是有了这些简短而又草率的原始边款, 后来明清乃至当今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边款艺术才得以发展起来。 边款艺术的发展与石质印材的发现、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隋唐宋元时期, 官印边款之所以文字简短, 可能所用质地坚硬的金、玉等印材有关, 与当时印章仍以实有关。 而随着印章至明清时已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t艺术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可以这样认为:边款艺术几乎是与流派 [详细...]
    1. 篆文种类
    2. 篆刻主要采用篆书, “篆”字《说文解字》训为“引书”, 段玉裁注:“引书者, 引笔而著于竹帛也”, 可见“篆”字、含有“写字”之意。 篆书有大、小篆之分。 广义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古文, 小篆则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后, 在秦代通行的篆书。 篆刻采用的字体除古代奎印上的古玺文、摹印篆、缪篆、小篆外, 甲骨文、金文、籀文, 六国古文和其它一些金石文字都可采用入印。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两代使用的文字之一, 清代未, [详细...]
    1.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2. 秦以前, 无论官, 私印都称“玺”, 秦统一六国后, 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 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 “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 遂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 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 “印章”、“印信”、“记&r [详细...]
    1. 印章的种类
    2. 印章种类繁多, 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 历代官印, 各有制度, 不仅名称不同, 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 印章由皇家颁发, 代表权力, 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 官印一般比私印大, 谨严稳重, 多四方形, 有鼻纽。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 私印体制复杂, 可以从字意, 文字安排, 制作方法, 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1.从字义上分有:   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 表字或号。 汉人名多一字, 其三字印, 无“印&rdq [详细...]
    1. 篆刻用材
    2. 篆刻用材有印石、印泥、纸张等。   1、印 石   初学以巴林石习刻较佳。   2、印 泥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 质量优劣, 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 质地好的印泥, 铃印出来则色彩鲜美而沉着, 有立体感, 显得有精神。 质地差的印泥铃印出来, 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 有的油迹浸出, 使印文模糊, 更加难看。 印泥的品种很多, 红色的一般分朱砂、朱膘、广嫖等。   (1)朱砂印泥色深紫红, 有人称为紫红砂, 是漂制朱砂时沉淀在乳钵最下层的一种朱砂, 制成的印泥, 鲜红带紫, 厚重沉着, [详细...]
    1. 印章起源
    2.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 无论官, 私印都称“玺”(也作”钤” )秦统一六国后, 规定皇帝独称“玺”, 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 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 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ldqu [详细...]
    1. 篆刻历史
    2.  「篆刻」二字, 最初见于杨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 」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 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纪元前一千三百年前, 中国人就已经使用印章, 在春秋战国之后, 由于政治上急遽变化, 印章更因政治权力的凭证用途而大量应用, 后因社会经济的发展, 亦成为生活连系与信用凭证的多用功能!   中国的雕刻文字, 最早有殷的甲骨文和周的钟鼎文, 接着是秦刻石、汉魏六朝的碑志、摩崖造像、以及无数镜铭、瓦当、砖文、陶文等, 这些都可以视为广义的篆刻, 另外像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等, 不管是文字或图案, 通通是篆刻的范畴。 现今我们谈「 [详细...]
    1. 篆字嬗变
    2. 中国文字已发展了几千年, 经漫长之历史而至今日, 留下了独俱特色人的动人文字。 篆刻, 顾名思义就是以篆字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篆字乃是以线条为主, 结构匀称调和, 又具伸缩自如, 增减合度, 挪让有序, 变化多端之特性, 再加上篆刻家的精心巧手, 篆字便在印面上跌宕生姿, 鲜活雅致的呈现出来。   篆书的演变, 如果以秦统一中国为界, 其之前有甲骨文, 金文(包括钟鼎、兵器上之铭文), 籀文(周宣王时期所整理的文字)及先秦六国的文字等。 到了秦李斯整理各国文字, 而制定了标准小篆, 见图:琅琊刻石及泰山刻石。 —&mdash [详细...]
    1. 印学管见
    2.  龟鱼麟虎, 其文不传, 宋孟英十八体不足信。 今人以之入印最丑恶, 即明人诸谱亦有不免此病者, 其源始于伪印“永昌王尊书”等印。 更有锈铁飞白, 作俑始于明人。 印以方者、长者为正, 圆长者, 汉印间有之, 双龙、龙虎已为六朝变格, 至若钟鼎、葫芦等印及假借物印形, 如“人”刻一人之类, 尤乖大雅, 比之自郐无讥。   印有朱白, 法天地也。 故文曰阴阳。 古人制印之始, 先有阴文, 后有阳文, 其后遂有阴阳各半者, 有阴阳相间者, 有一字阴而三字阳者, 有一字阳而三字阴者。 总 [详细...]
    1. 篆刻艺术的来源与构成
    2.   中国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因古代印章多采用篆书入印而得名。篆刻也流行于日本等国。中国印章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使用者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秦以前印章称为□(同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汉代皇帝、皇后、诸王等所用印章称玺,官印、私印又出现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称。唐代称宝。宋元以来官印和私印又有记、朱记、关防、押、图章、戳子等名称。   沿革印章的产生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把印章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欣赏和创作,是宋元时代才开始的。宋元以前的印章称为实用印章时代;明清以来印章艺术流派繁衍,称为流派篆刻时代。古代印章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此外,还有殉葬用印、辟邪印、烙马印、烙漆印、陶器用印等。形制有一面印、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制印的方法有翻砂和拔蜡等方法,用铜浇铸的称为铸印,用刀凿刻的称为凿印。钤盖在用 [详细...]
    1. 历代印章巧辨识
    2.   印章是篆刻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将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把广博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印章又称玺、印信等。印章的形状无论官私,通常为方形,也有少量是圆形、长方形、椭圆形或其它几何形制。古代印章背部有钮,如龟钮、狮钮、鱼钮、龙钮、虎钮等等,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印钮艺术。唐代以后,印章从一般实用品逐渐变为可欣赏的艺术品。到了宋代,随着文人画的发展,鉴藏书画之风日盛,文人学士喜欢镌刻别号印、词句印、室名印、鉴藏印等印于书画作品上,把书画、篆刻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印章真正成为我国一门独特的艺术。此后印章艺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篆刻名家。明代的文彭是素负盛名的篆刻家,他治印力求复古,笔意秀润,力法光洁,被后人称为"篆刻之祖"。清代的邓石如治印锋姿挺健,刀法和笔法融为一体,自成一 [详细...]
    1. 中国明代摹刻法帖
    2.   中国明代是摹刻法帖比较兴盛的时期。   概况明代刻帖继承了宋代的传统,仍以汇集刊刻历代名人法帖为主。早期所刻的《东书堂帖》、《宝贤堂帖》和后来的《停云馆帖》、《真赏斋帖》、《余清斋帖》、《来禽馆帖》、《戏鸿堂帖》、《墨池堂选帖》、《郁冈斋墨妙》、《玉烟堂帖》等,都是这一类的著名法帖。与此同时,一些文人雅士搜寻祖本《淳化阁帖》的兴趣也十分浓厚。经过南宋和元代的多年战乱,到了明代,宋拓《淳化阁帖》已日见稀少,他们把搜寻到的旧拓本进行翻刻。著名的有顾从义刻本、潘允亮刻本和后来被考订为袁□的刻本,这些虽然都是依据所谓"贾似道本"翻刻的,却各有不同的丰神和情趣,论者有"潘本瘦而顾本肥"的评论。另有一种是以明内府收藏的宋拓本为底本翻刻的,即肃潘翻刻的《肃府淳化阁帖》,也是明代著名的刻本。除《淳化阁帖》 [详细...]
    1. 印章的刻製程序1
    2. 步驟一 章法的籌佈:亦即打稿,與作品的好壞息息相關。有人說:治印之難,不難於刻,而難於章法。 步驟二 印石的整平:印石在裁割時有傾斜,或上蠟磨光時,印面留有蠟,這時要用砂紙整平,以利上石刻製。 步驟三 上石:通常上石有二種方法:一為把印稿用毛筆反寫在印面刻製;二為用耐水紙反拓上石。 步驟四 刻製與修整:依據印文選用合適的刀法來刻製,刀法可分切刀與衝刀二種。 步驟五 邊欄的處理:印文工整,邊欄要工整;如印文斑剝,邊欄也要寫意自然。作邊之法有:刻、作、磨等法。 [详细...]
    1. 印章的刻製程序2
    2. 步驟六 邊款:刻印之後,在印章左邊刻上作者字號、刻製年月等,謂之邊款或具款。 步驟七 邊款的拓製:拓款的方法與古銅器的拓法相似。拓款的方法有濕拓、乾拓、油墨拓等。 步驟八 印泥的使用:鈐印時,左手持印泥盒右手將印面輕輕擊打在印泥上蘸均,切忌把印面注印泥上擠壓。 步驟九 鈐印:將蘸好印泥的印章,對準應鈐蓋部位輕輕落下,用力鎮壓。 步驟十 鈐畢:印章用過後,應用棉花擦拭乾淨,收存起來備用,並小心勿使碰 [详细...]
    1. 邊欄的處理
    2.   篆刻作品,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工整的,一類是寫意的。工整一類的印章,印文與邊欄均需工整,如果印文甚工,而邊欄斑剝不全,則多不調合。相反的寫意一類的印章,如果印文斑駁,而邊欄整齊劃一,便也覺得不倫不類。試觀古人所作印章,大都合乎調和的原則。先秦璽印,印章大小,一任自然,其邊欄亦都渾樸厚重。秦漢印章,漸趨整飭,印章的邊欄,亦較整齊。當然,這與製做的程序,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周秦兩漢及魏普的印,絕大數是用銅鑄的,鑄銅印的方法,是先用臘作一個印模,然後用粘泥將臘模塗包起來,並且在上端留一小孔,等泥乾了之後,將銅加高熱熔化成液體,由預留的小孔十灌澆下去,銅是熱的,臘是見熱即熔的,於是熱的銅液,將臘模熔解,並且佔了臘的位置,臘則化為液體由小孔中溢出。等銅液完全灌滿,臘完全溢出,再等銅液冷卻,便可將外圍的泥胎打破,一原來臘模一樣的銅印,便鑄造成功了。如果需要 [详细...]
    1. 印款的拓製
    2.   篆刻自明代成為藝術品以來,印譜的流通便興盛起來。起初的印譜,沒有將印章的邊款墨拓出來,像周櫟園的賴古堂印譜、汪啟叔的飛鴻堂印譜等,便都沒有邊款。但後來的印人們,一方面為印款也是篆刻藝術的一環,而且更是鑑定印章真偽的關鍵,加之印泥的改良與清代拓製銅器的進步,使印側上添粒小字,也可以墨拓得清清楚楚,於是邊款的拓製,便流行了起來。篆刻藝術的表現,也因為邊款的精美,而更向前跨進了一步。   拓製印款始於何時,我未曾加以詳考,但在清代的毛奇齡拓製印譜的時候便已經能拓精美的邊款了。毛奇齡字大可,他拓的印,往往一拓再拓,甚至於拓十次廿次,才選擇其中最好的保留下來,訂成印譜,其拓印之精是極有名的。印款的拓製,也就在這個時期流通了起來,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清末及民初流傳下來的印譜,似都具有墨拓的邊款。墨黑朱紅,二者相映成趣,在色澤上以及藝術的本質上 [详细...]
    1. 印材1
    2.  可以用製印的材料很多,金屬、玉石、牙角、竹木、匋瓷五大類最為常見。遠在商周時代,因為官方沒有嚴格的印制,么家與民間所用印章,各隨所好,沒有限制。所以秦以前的古墨金銀銅角牙玉石均有,甚至陶印,也時有所見。秦天子之墨用玉質。漢以後,更以印質定官位之尊卑,於是官方用印,便有了定制,民間所用,亦仿效之,銅印最多,金、銀、玉等質料均較少。衡其原因係佩之於身側時,不易損壞。後來紙張發達,印章的用途由「檢封」進而「濡朱」,官方的印章大小改變了,但質地仍沿用金屬。直至元朝末年王冕用花乳石刻自用書畫印後,才打開印章用質的風氣。明代治印之風甚盛,而石章又能盡篆刻之能事,於是文人重視石材,其他印材均成下駟。用木質作印材,始於何時,尚不可知,但近年在韓國的朝鮮樂浪郡漢王光墓中,發現有黃楊木刻的印,居延漢簡中亦發現木質印信,這種風氣,是否由漢代即可通行,不得而知,但木質印 [详细...]
    1. 印材2
    2.   二、晶玉類   晶玉質地的印,較石質尤易破碎,但卻色澤明艷,所以喜好的人仍然很多。玉以溫潔為上,羊脂玉、黃玉、墨玉更為難得。在臺灣綠玉甚多,但純淨者究竟甚少,且不若紫玉為佳。其他寶石、瑪瑙、水晶等,與玉相同,硬不能以手刻,非用機器刻製不可。   三、牙角類   (1)象牙:   通分血牙及死牙兩種,血牙係象死後即將牙取下者,死牙為象死後其牙在山谷中曝露,日晒雨淋,油脂已失去,故血牙潤澤而死牙則枯乾。   (2)牛角:   一般重明角,透明度較大者比較好,若是純黑色者,則取其質密而潤澤者為上。   (2)骨:   魚骨、獸骨均可為印,但需取質勻而密處。有用鯨魚牙或其他獸類魚類之齡刻印者,亦屬此類。   四 [详细...]
    1. 起地與印紐1
    2.   起地   印面中印文以外的地方,如是陰文,則鈐印出來的時候是紅色的,如是陽文,則是白色。這白色的地方,均是刻好印文後再行掘刻出來的,尤其以陽文為最顯著,挖掉許多不需要石材,我們把這些挖掉的地方,叫做「底地」,俗稱「地子」。刻地子的這件事叫做「起起」。   古今印人,刻印後必需起地,起地的方法,與個人所常用的方法有絕大的關係。我曾經看到陳曼生刻的幾方印,地子是用切刀的方法刻成。而吳讓之刻的印,地子則是用衝刀法刻成,這止與他們刻印的習慣,有著相同的關係,因為浙派用切刀而皖派用衝刀之故。但也有將地子起的光潔的,市面刻的象牙印章,大都如此。於是,我把地子歸納成三種形式,茲分述如下:   一、平地:   底地光潔平坦,都用於牙、角一類的印材。刻這種底地,要使用 [详细...]
    1. 起地與印紐2
    2.   印鈕的方向   刻印時一方印石到手,應該怎麼穩定它刻製的方向呢?這是一個篆刻家們不太留心而也是常常引起不同意見的問題。   印章如果沒有印鈕,則一般人以為無方向可言,但稍具匠心的心,會將印的四側,逐一細看,將最美的一面向前,然後刻製。因為石章的顏色甚美,最好的一面也最「靈」,把好的一面向前,在置於案頭或印盒裏的時候,自然好的一面也向上,能給人一種悅目的歡愉。   印章如果有鈕,刻製時,應該使「面」向前,一般印鈕都是「獸鈕」、「平鈕」和「博古鈕」,獸鈕印章,刻時面向前,大多數的尾部在相反的後方,頭與尾成一直線。印章刻好後,放在印盒裏,則獸面向上,可以使人正面看,俾可賞心悅目。又因為凡是好的石章,都用錦盒盛裝,裝在盒子裏,印文也是向上的,如果把獸面對著自己刻時,則裝入拿時,也必需將獸面向上,於是印文看 [详细...]

展览活动
春江水暖——义乌、浦江、东阳馆藏近现代书画精
 金华市义乌市清波路99号
 
 张书旂、吴茀之、郑祖纬、朱恒、叶熙春、陈师曾、经亨颐、潘
见微知著——柳大川陶瓷微书展
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一号
花开圣境 —— 张德娜绘画艺术展
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890号北京银行11层
晷时印迹——周吉荣艺术展
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三官殿1号
艺术访谈
追求艺术的精神——艺术家吕重阳访谈录
博宝艺术家网:是什么原因或者动力引导您一直坚持绘画不放弃? 吕重阳:当今大多数书画家,尤其是画国画的同道中人——... 详细>>
>>“我要创作价值两千万元的名砚”——访台山籍中国工艺美术...
>>留住手艺——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茅子芳、文乾刚访谈录
>>心系神舟 ——访“神5”邮票设计者之一 王虎鸣
>>杭间清华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主任杭间访谈
访谈视频
中国青铜文化 99
中国青铜文化 98
中国青铜文化 97
中国青铜文化 96
中国青铜文化 95
工艺理论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传统文化及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有利于形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文章从思维方面的借鉴、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 详细>>
浅探漆画艺术之工艺性与绘画性
名片的意义及分类
名片设计制作与名片印刷要点
唐宋墓室壁画世俗化倾向原因浅析
平面设计及印刷业务人员常识备忘手册-设计板块
软件界面设计要素-设计板块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设计板块
关于设计管理-设计板块
设计思考------设计师不应忽略的几点问题-设计板块
什么是设计之美?-设计板块
    联盟站点:>>
  1. 大众文化网
  2. 画画世界
  3. 菏泽新理想学校
  4. 菏泽市书法艺术研究会
  5. 红心伟业
  6. 阿特艺术网
  7. 中国书画家网
  8. 曹州艺术网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2

  工艺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ymsj.com,All right

外联部: 

邮编:100069 电话:   
技术部: 邮编:100052 电话: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1.371(s)   105 queries
update:
memory 5.274(mb)